科室现状:
结直肠外科三区开放床位54张,年均治疗量达1500余人次,手术1000余台,其中3、4级手术达800台。科室医生共9人,包括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2名、助理医师1名;护理团队共22人,包括主管护师3名、护师13名、护士6名。
病区专注于结直肠疾病的外科治疗,特别是疑难结直肠疾病的综合治疗,包括结直肠肿瘤、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放射性肠损伤、胃肠间质瘤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为进一步建设专科特色,病区设立有腹膜癌病房与放射性肠病专科病房,同时也是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规范应用培训基地。在进行外科治疗的同时,病区持续开展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营养管理、造口全程管理等特色诊疗,致力于为疾病诊疗提供全程优化管理。
特色诊疗:
(1)结直肠癌腹膜转移
科室近5年来致力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综合诊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病区设有“腹膜癌病房”,是广东省抗癌协会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培训基地。科室年均开展腹腔肿瘤细胞减灭100余例,热灌注300余例,是国内最大的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疗中心之一。科室每年多次开展腹膜转移相关论坛、手术直播和网络课程,连续举办有全国影响力的“华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论坛”、“广州消化道疾病周腹膜转移会场”、“守真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学习班”等系列会议。科室主任王辉主任医师于2020年牵头在广东省医师协会胃肠外科医师分会成立了腹膜肿瘤专业组并担任组长,并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动肿瘤细胞减灭术(CRS)和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等技术的规范与普及。
围绕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方向,科室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涵盖人工智能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类器官药物筛选和新型生物材料等领域。牵头开展《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5010计划项目》、《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临床医学研究“1010”计划》等临床研究项目10余项,相关成果在Advanced Materials、Bioactive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Annals of Surgery、Bioengineering & Translational Medicine、Clinical Science、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Colorectal Disease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
(2)放射性肠病
科室2018年起设立放射性肠病专科病房,经过5年的快速发展,病区至今收治放射性肠病患者超过3000例/次,是国内收治放射性肠损伤病患者规模最大的团队,并成为中国首批被授予“中国放射性肠损伤诊疗中心”的病区之一。牵头制定了我国放射性肠损伤诊治的两个版本的专家共识,同时也是“中国放射性肠损伤研究协作组(CRIIR)”的组长单位。病区创新性开展“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后近侧扩大切除-天河术”、“放射性直肠损伤晚期并发症改良Parks术”、“放射性直肠损伤晚期并发症PE-Bacon术”、“出血性慢性放射性直肠炎内镜下氩气凝固止血术”、“出血性慢性放射性直肠炎复方制剂保留灌肠技术”以及“重度出血性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横结肠造口转流”等技术,相关成果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其中,“出血性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分度治疗方法”是本团队所获“2018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主要内容之一。
(3)胃肠道间质瘤
科室致力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学科诊治,并获到CSCO-CGIN(胃肠间质瘤诊疗规范和创新协作网)推荐(广东省仅4家医院)。在科室临床资料数据库采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胃肠道间质瘤单中心临床数据库,目前共收集患者800余例,在2018、2019连续两年获得求索-超级战队华南区冠军。
针对直肠来源胃肠道间质瘤、胃肠道间质瘤腹膜转移等疑难部位肿瘤,团队成员做了大量临床和科研工作,相关成果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期刊发表,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科研实力:
病区一直致力于建设研究型科室,围绕临床主攻方向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核心骨干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互相扶持的科研氛围,实现齐头并进。病区近5年主持纵向课题共14项,总经费800余万;主持横向课题共6项,总经费130余万。近5年共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一区论文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成果转化1项,多项研究成果被NCCN指南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