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
科室现状:
内镜外科现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2人,其中医学博士5人、医学硕士2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12人,拥有各类内镜检查及治疗的先进仪器设备,已在内镜检查、治疗方面形成了专业特色和优势,年检查量约4万余例,治疗量约8000余例。目前开展业务:
1、检查:胃镜、结肠镜、超声内镜;
2、治疗:内镜下消化道息肉与早癌的治疗(包括息肉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黏膜下肿瘤经黏膜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等);胃肠道手术并发症内镜下治疗(包括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以及吻合口瘘等内镜下治疗);良性疾病的内镜下微创治疗(包括内镜下痔微创治疗、内镜下阑尾炎微创治疗(ERAT),胃食管返流内镜下微创治疗、贲门失迟缓症经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等);消化道子母镜微创治疗(包括子母镜胆管结石取石、胆囊结石取石、胆道息肉切除、胆道肿瘤活检、胰管结石碎石及取石、阑尾粪石取石等);以及内镜下胃肠道置管术,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消化道梗阻支架置入术,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术与介入治疗,胰腺坏死感染内镜清创术,胰腺囊肿内镜下穿刺引流术等技术。
特色诊疗:
(1)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让消化道早期癌症不用“开刀”的 ESD手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通过精细的内镜下操作,在自然腔道内将病变完整剥离,然后在内镜下进行创面处理,不开刀、不留疤、不切除器官,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相比于传统的外科手术,ESD 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2)内镜下胃肠道支架置入术
通过消化内镜直视下置入胃肠道支架,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狭窄、梗阻,定位准确、操作方便,置入成功后即可缓解消化道的梗阻,从而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和提高其生活质量,特别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消化道肿瘤性疾病,从而为放化疗或远处转移的姑息治疗提供条件。
(3)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1.胃酸逆流而上烧心、胸骨后疼痛、嘴里冒酸水甚至食物、慢性咽炎/咳嗽等,排除心血管和肺部疾病等,那可得注意是否得了GERD。
2.GERD多呈慢性发病,易复发,影响生活质量,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或难以维持用药,外科手术创伤大。
3.内镜技术不断发展,新的内镜术式不断涌现,逐渐弥补及部分替代传统的药物、外科及内镜手术治疗,成为难治性GERD的主要治疗方式。
(4)内镜下痔超级微创治疗
痔是肛肠科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肛门肿物脱出和肛门疼痛。根据部位不同,可分为内痔、外痔以及混合痔;肛周皮肤敏感、娇嫩,传统手术后,肛周会出现拉刀片、玻璃扎、火烧痛等剧痛。内镜下痔超级微创治疗(包括内镜下痔套扎治疗和内镜下痔硬化注射治疗)在齿状线以上做治疗,有效的避免了手术后肛门疼痛,让痔的治疗变得轻松,内镜下微创治疗内痔的“四无”特点:
无痛、无创、无痕、无血,术后痛苦少、并发症少、无需换药,费用低、恢复快
联合胃肠镜检查,一次空腹、一次肠道清洁,同时完成一系列消化道肿瘤筛查与内痔治疗。
(5)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术与介入治疗
超声内镜(EUS),通俗来说,就是一种配备超声扫描功能的特殊胃肠镜。在胃肠镜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基础上,利用超声进行实时的扫描,获得被检查脏器及其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通过EUS,医生可以清楚地观察消化道的层次结构、病变起源和浸润深度,甚至邻近脏器的组织结构。此外,医生还可以借助EUS引导,对病变进行细针穿刺,采集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从而帮助判断病变性质。除了诊断功能外,近年来,EUS引导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包括胰腺坏死感染的内镜清创术、胰腺囊肿的内镜穿刺引流术,以及食管胃静脉曲张的超声内镜介入治疗等。
(6)内镜下阑尾炎微创治疗(ERAT)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疾病,急性阑尾炎是最多见的急腹症,常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慢性阑尾炎症状不典型,经常有右下腹疼痛,或腹部隐痛不适,部分病人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阑尾炎的病因:①阑尾管腔阻塞,是急性阑尾炎的最常见病因;慢性阑尾炎病人,阑尾腔内常有粪石阻塞管腔。②细菌入侵,由于阑尾管腔阻塞,细菌繁殖、移位,造成感染。
阑尾炎的传统治疗方式主要是阑尾切除术,包括开腹或腹腔镜手术。阑尾切除可以根治阑尾炎,但是不能保留阑尾的结构和功能。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发展,阑尾炎的治疗出现了划时代的改变。在进行肠镜检查的同时,子镜由结肠镜引入至肠腔,由阑尾口进入阑尾腔内,在直视下进行阑尾腔内的观察和治疗,完成阑尾粪石取出、腔内脓液冲洗等操作,不用开刀,不用切除阑尾,在保留阑尾的结构和功能完整的前提下治疗阑尾炎。
(7)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
神经内分泌瘤(NENs)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少见肿瘤,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很多早期的病变可以在胃肠镜的检查中被发现。胃肠镜下评估病变,表面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而用超声内镜,可以当做尺子去量病变大小,也可以看到病变部位和胃肠壁的关系,还可以看到病变脏器周围的一些结构。经过胃肠镜和超声内镜检查之后,可以对病变的大小、形态、位置和周围的关系做出初步判断,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参考信息。除了作为一种诊断检测手段,内镜还可用于治疗。在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对于不伴有转移的胃、十二指肠及结直肠NEN G1或G2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除了消化道腔内的病变,内镜还可以对胰腺NENs进行局部消融等治疗。
(8)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
大部分GIST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多因其他原因行内镜检查时发现。GIST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最常见于胃( 60%),小肠( 20% ~ 30%) ,也可见于结直肠和食管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其衍生技术,包括内镜黏膜肿瘤切除术(ESE)、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等,通过精细的内镜操作,将消化道病变完整切除,最大限度保留消化道的完整性,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避免外科手术“开刀”。
科研实力:
内镜外科一直致力于消化道肿瘤及消化道良性疾病方向开展基础与临床研究,近5年主持包括广州市科技在内的课题10余项,总经费超200万;近5年在Endoscopy等消化内镜高水平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