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小肠内镜科创立于2021年5月,一直秉承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努力打造研究型的医疗服务团队。科室现共有医护人员7名,其中医师3名,主任医师1名,住院医师2名;护士4名。
科室长期开展小肠疾病临床与科研工作,承担并参与国家及省市级课题多项,承担广东省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一项。科室成功举办了多届小肠疾病高峰论坛及小肠内镜论坛,帮带多家医院顺利开展了小肠内镜检查及治疗技术。科室小肠镜手术量及小肠镜对接率(全小肠检查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每年完成小肠镜检查及治疗上千余例,位居全国前列。
科室在治疗各种疑难复杂小肠疾病、炎症性肠病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具体如下:
(1)PJS内镜诊治技术
PJ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截至2023年7月,本科室已累计救治PJS患者200余人,是全国范围内诊治PJS最多的中心之一,患者年龄跨度由3岁至80岁。充分验证了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科室参编了中国首个PJS内镜诊治的专家共识意见:《中国小肠镜诊治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专家共识意见(2022年)》,发表于《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小肠狭窄诊治技术
小肠狭窄的病因主要包括小肠克罗恩病,小肠结核,小肠白塞病,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CMUSE)等。小肠内镜科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针对小肠狭窄,开展小肠镜下狭窄切开术、小肠镜下狭窄球囊扩张术、小肠支架置入术以及腹腔镜联合小肠镜双镜联合治疗多节段小肠狭窄;小肠狭窄治疗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相关学术成果发表于《DIGESTIVE AND LIVER DISEASE》和《Gastroenterology Report》等。
(3)小肠出血内镜诊治技术
小肠内镜科充分利用双气囊小肠镜的优势,针对小肠出血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及理念创新,尤其针对小肠血管性疾病引起的小肠出血,创新性开展了“急诊小肠镜”诊治工作,大大提高了小肠出血的诊断率,并针对小肠血管畸形、小肠静脉曲张、小肠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小肠脉管瘤、小肠憩室等小肠出血疾病开展了一系列内镜治疗新技术。
(4)小肠异物取出术
小肠异物分为外源性异物和内源性异物。外源性异物多为误吞或故意吞服的各种物品如:磁力珠、胶囊内镜、义齿、引流管等;内源性异物有蛔虫团、进入小肠的肠石、破入十二指肠的胆石和原发性小肠结石等。小肠内镜科已为上百名患者进行小肠镜下异物取出。
(5)小肠超声内镜检查
小肠镜仅能在白光下观察病变,不能观察肠壁深层次的情况。小肠超声内镜通过小肠管腔,将超声微探头直接贴于病变处,减小探头与病变距离,避免肠道气体干扰,降低声衰减,提高分辨率,以获得肠腔各层次的组织学特征及与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内镜图像,根据病变与肠道管壁的层次结构的关系,判断病变的大小、起源层次及回声特点,初步明确病变性质,也可以通过测量肠壁厚度提高对小肠炎症性疾病活动度评估的准确性。小肠内镜科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小肠超声内镜检查,目前已完成三百余台。
(6)细胞内镜精细检查术
细胞内镜系统是基于光学显微镜原理的一种新型内镜成像技术,放大倍数高达520倍,可清楚观察浅层肠道黏膜的细胞结构,使得光学活检成为可能。科室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细胞内镜系统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精准治疗和预后评估,目前已应用于四百余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