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奶或吐奶是新生儿十分常见的现象,大多数都是生理性的。但对于出生仅45天,体重3.48千克的岩岩一家来说,却是一件糟心事,“宝宝吃完奶就吐,我们全家都快 崩溃了……”。
反复吐奶,原系幽门狭窄
今年2月,来自汕头的岩岩在全家人的期待中足月降生了,体重为2.75千克。家人们以为其出生后原本 紧张的心情终于可以松懈下来,没想到仅3天岩岩就开始反复吐奶,其后又出现呛咳、发热等症状(吐奶导致 肺部感染),体重不见增长,岩岩家人急得不知所措,多地求医未果辗转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经过儿科副主任李思涛的细致全面诊查,确诊宝宝患上了“先天性 肥厚性幽门狭窄”,还合并“支气管肺 炎、高乳酸血症、体重低下”等疾病。 在儿科积极的抗感染、支持对症治疗 等处理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生命体征平稳,可以处理“始作俑者”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了。问题来了,怎么治疗呢?小儿外科王德娟主任指出,先天性肥厚性幽 门狭窄可采用腹腔镜或开放手术行幽门环肌切开术,但岩岩出生仅45天,手术存在腹腔内脏器损伤风险。 李思涛查阅了最新文献,发现胃镜下治疗创伤更小。于是,一支由小儿外科、普儿科、消化内镜科等多学科构 成的技术协作团队迅速组建起来。
自制婴儿口垫为宝宝护航
虽然已经用药物控制了岩岩的肺部感染,但如果没有合适的口垫,就意味着他在手术过程中仍可能会面临感染的风险。孙家琛医生灵机一动,拿出 剪刀、注射器和胶布,为岩岩专门定制了最匹配适合的“婴儿口垫”。
一切准备就绪,手术室内的医护团队为岩岩保驾护航。显示屏上呈现出岩岩紧闭的幽门口,即使超细鼻胃镜仅有5毫米直径,但通过幽门依然非常费力。术中,孙家琛仔细调整电刀的角度,在孩子薄薄的胃黏膜和肌层之间建立隧道,胃镜在隧道内逐步深入,打通“生命隧道”。近3小时的手术过程中,并在麻醉医生严密监控下,患儿全程状况平稳。术后转新生儿 ICU 进行严密的观察,翌日孩子已转入普通病房治疗,术后3天复查上消化道造影患儿的消化道已经通畅了,术后7天患儿拔除留置针、引流管,已经可以正常经口喂奶而不再吐奶了。
近期,随访得知,岩岩出院后再无吐奶的问题,越来越活泼、调皮了。尤其可喜的是,术后2个月,其体重从3.48千克增长到7千克(已达正常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