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授业,医道绵长;躬耕教坛,强国有我!
十几年来,中山六院的“园丁”们始终躬耕于医教研一线,他们以培养医学人才、提升医疗服务质效、传承医者仁心为己任,为六院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不竭动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今年9月10日是第39个教师节,为激发我院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发挥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推动我院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特推出教师节名师宣传专栏,一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中山大学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们的风采!
梁孟君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肾内科
教师简介
梁孟君,中共党员,医学硕士,主治医师
所获荣誉:
2022年中山大学第十六届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内科组特等奖
2022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
2022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老师
社会任职: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净化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腹膜透析学组成员兼秘书
广东省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青年医师专业组成员
医疗专长:
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0年,擅长各种原发性及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治,慢性肾脏病的综合诊疗。主要研究领域为IgA肾病治疗预后相关研究,腹膜透析随访工作,致力于物联网云随访体系的建设及慢病管理。
带着家人的寄托,背靠亲情的支持
作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5级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梁孟君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完成研究生学习后,便开启了从医的职业之旅。她和“医生”似乎有着很深的缘分,“手术室护士”的妈妈希望她“像外公一样当个帅帅的医生”,她因此走上了“医学”之路,而后在中山医校园邂逅了“人生另一半”。在她的大家庭里,除父亲,其他人都是医护人员,正是“医学世家”的熏陶和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梁孟君能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专注于专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成为“医教研”全面发展的“研究型医生”
“医教研”全面发展,是奔赴“研究型医生”的必经之路。在梁孟君看来,最重要的是,用心接纳,用心观察,用心改进。
在病房,肾内科水肿的患者不理解控制水分摄入——“不喝水哪有尿”。作为医生,她更倾向于从患者的一天三餐问起,聊聊“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不要吃”,循序渐进地进行健康教育,陪他们一起看治疗效果。用心接纳之后,她交到了很多新朋友。
指导住培医师教学查房
6年前在梁孟君评聘教师资格第一次试讲时,有位老师这样评价她——“你的幻灯片很可能会让学生打瞌睡,你的讲解很可能会让学生觉得了无生趣”。那时候,她真正意识到教学的“难”。每次上课,她都会特别留意那些打盹、打哈欠的同学,接纳课堂上“不完美”的学生。了解学生想法,听学生诉求,变换教学模式,丰富教学素材,巧制教学教具,活跃课堂气氛,再听学生评价。“梁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时候是和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她丰富的临床知识、与患者沟通的能力、传递给我们的对医疗事业的热爱,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成为一名临床医生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具备同理心、同情心,具备关怀的仁德。”2021级中山大学医学院陈逸超同学(带教的诊断学实验课本科生同学)如是说。
与见习学生一起度过教师节
所谓“科研在左,教学在右”,科研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贯穿于临床病例和学生教学中。梁孟君认为,用心观察患者所需,探索不同改进方法给患者带来的获益,就是临床研究的启发点;用心总结教学心得,探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收获,就是教学研究的思路来源。“研究,应该是基于bedside到benchside的深入,最后回到bedside的服务,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
教学相长,师生论“道”
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是一个很“烧脑”的锻炼机会。回顾这一段“痛并快乐着的旅程”,梁孟君最大的欣喜莫过于“教学相长”,最“痛”的记忆便是对“师生论道”的摸索。
首先是明“道”。所谓“道”,就是教学目标,不仅包括专业目标,还有价值目标、能力目标。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的设置并非单纯按照教学大纲,更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和预期教学效果,仔细斟酌后提出。
她坦言,自己也曾是医学生,也曾对着内科肾脏病学的内容迷茫。在科室团队优良教学传统和教学理念的熏陶下,在临床点滴积累中,她逐渐走进肾内专科知识大门,慢慢理解肾脏、读懂肾病。例如,面对“血肌酐达到尿毒症水平”患者,“让患者远离透析或者摆脱透析,是我们肾科医生最重要的初心和使命”。在这个目标指引下,围绕“血肌酐升高——急性?慢性?慢加急?——肾前性?肾性?肾后性?”的思路进行体系化的鉴别诊断和地毯式排查。经过日复一日地实践,系统逻辑思维已经融入日常临床工作,成为了职业习惯。她希望用自己的临床收获与书本理论知识相结合,把“本科生内科学之天书——肾脏病学”的临床诊断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肾脏病学、内科学的学习方法。2018级中山大学医学院刘筠玉同学(带教的本科实习同学,也是技能大赛参赛学生之一)说:“梁孟君老师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临床工作中实际的例子引导我们思考、解决问题,在轻松的氛围下将书本上生硬的文字转变成临床思维,极大地提高我们对疑难病例学习的兴趣,同时让我们较为牢固的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
亮点在思“论”。明确教学目标,通过病例讨论的形式来体现。讨,需要深度;论,需要争辩;深度,需要教师来引导;争辩,需要学生来参与。
结合自己近10年的临床体验,她喜欢这样跟学生开场:外科医生就像拆弹专家,简单粗暴的帅!内科医师则像福尔摩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她结合团队经典的“庖丁解牛、穿针引线”式授课模式,基于解剖结构,结合验单结果,“抽丝剥茧”般揭开病理生理基础和临床表现之间因果关联的神秘面纱,展示临床表现与患者教育、疾病预防之间的逻辑关系,带领同学们体验一回肾病“小柯南”侦探之旅。当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同学们也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看到书本文字的舞动,学习探究的兴趣也被激发。
指导肾穿刺活检操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学的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播知识,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也给老师的知识体系注入跃动的灵感。同学们会提出各色各样的问题,促使她跳出专科“舒适圈”,精读教科书,阅读相关专科知识点,通读国内外指南及进展,力求更加全面地分析问题,更有逻辑地组织教学,更有思路地呈现教学效果。
对医学生的寄语:
医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用心接纳,细心钻研,初心不改,奔赴“医“海,逐梦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