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神经内科基地指导老师何露,我分享的主题是“我与住培共成长——从‘乘客’到‘摆渡人’”。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从校园走向医院,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桥梁。它不仅仅是一个培训过程,更是一个自我挑战、自我提升的重要阶段。
今年是我国开展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第十年,也是我参与工作的第十个年头。
刚开始工作时,带着刚从学校的懵懂,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我的内心充满着紧张。
在住培阶段中,初入临床的我,经历了许多挑战,临床理论知识的复杂难懂,与病人沟通的艰涩,让我非常挫败,觉得不如就当个“傀儡”,执行老师的医嘱就好,但指导老师发现了我的这个念头,专门开导了我,告诉我作为医生,拥有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他指导我如何将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并鼓励我尝试对病例多进行分析,锻炼临床思维,在这个过程中鼓励我勇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耐心进行讲解和纠错。
犹记得第一次接诊病人的忐忑,当时的努力镇定的我时不时得偷瞄手中的小纸条防止错漏,还总忍不住地望向身边的老师,希望得到老师支援。老师坚定信任的目光,增强了我的信心,虽卡顿,还是自己完成了独立的接诊,诊断分析,及治疗计划的制定。虽然只是一例简单的脑梗死的病患,但当得到老师肯定的眼神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形象化了,我学会如何在临床中分析学习,如何去不断提升。
经过住培阶段,我从一个懵懂的医学生初步蜕变为一个真正的临床医生。我深知成长的背后离不开各位老师的帮助。
经过了住院医生的生涯,随着工作中成长,我也开始承担了住培医生的临床教学工作,而后进一步得到指导老师的资格。
当面对和当年的我一样懵懂的住培医生,我又有了新的忐忑:“我能传授需要的知识给他们吗?我能做到像我的老师这么优秀吗?”
一座新的高山摆到了我的面前,临床医学是一门需要传承的科学,我开始学着我的老师,以临床入手,结合理论知识,像当时他们教我一样,传授给新的学员。
《神经系统查体》是神经科非常重要,但又让住培医生非常惧怕的内容,因为查体的内容繁多,且它与定位诊断密切相关,不理解神经系统查体,可以说对神经科疾病的学习和理解就是盲人摸象。
当基地分配《神经系统查体》这门技能操作课程给我,一开始,我并不以为然,因为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使用得很多,但讲授时,才发现“教授给他人”是比“实践”更难的事情。为了讲授好这门课程,让住培医生能真正运用到临床中,我查阅了许多资料,综合归纳了不同的查体方法,并深入挖掘背后的神经解剖/生理基础知识,从三个层面:“查什么?怎么查?有什么用?”,让学员切实体会到基础理论知识如何通过神经系统查体这一手段运用到临床。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得到了内科院级督导对课程的指导。这让我认识到,在教学工作中,还需要学习及运用教学方法,才能让学员们真正吸收到知识。
教学相长,这过程也督促我不断提升自己,要把从指导老师身上学到的技能和精神传递给后辈。
再接下来,我担任了我院神经内科基地的教学秘书,在接手工作初期,为了理解工作内容,参与了国家级住培政策解读的学习。
在国家级住培专家的讲授中,我又更一步地理解了住培的工作设计的意义,《两个标准》《质量建设评价指标》《教学活动指南》这些国家级的指导文件,在师资培养/激励制度/培训形式/培训强度方面给予了指导及政策支持,同时,新的培训模式,改进的带教技能与方法,也不断地得到住培管理者及指导老师们的研究及推广。
让我认识到住培工作这十年,不仅仅有每名带教老师对住培学员的悉心培养,还有着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推动,才能保证规范化住培工作的实施及持续改进,培养出人民群众欢迎的“会看病、能看病、看好病”的好医生。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在这十年,我从一名身在时代巨轮上的小小“乘客”,成长成为了其中的一名“摆渡人”。
住培生涯,我不仅学习到了临床思维和技能操作,还体会到了医生的责任和操守,正是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医学生初步蜕变为一个临床医生,我也将这些教授给我的学生。
担任带教工作,让我感受到了传承的意义,“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一句简单的歌词,但背后的意义是,当从学习者成长为教育者,我们不仅需要传承知识,也需要传承责任和使命。
承担教学秘书工作,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住培工作对国家对人民的重大意义,在国家方针的指导下,作为初级管理者,我们应该进一步优化基地内住培工作,为住培医生及指导老师的学习工作提供好保证保障。
走过了一个十年,下一个十年的住培即将进入到以全面完善制度和全面提升质量为标志的新阶段。
跟上新时代,跨入新阶段,作为新一批的“摆渡人”,我希望能和同道们一起,继续为住培工作的前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