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输液利与弊 有两方面
媒体报道
阅读:

   

    记者

  调查

  ■新快报记者 余锦境 通讯员 简文杨 胡颖仪

  日前,“输液的危险=自杀”的博文仅通过一个加V认证的微博发出的转发量,就超过了11万次。该微博中一些数据相当惊人: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世卫组织统计,70%以上为不必要的输液;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险……走进各大医院,没有一家医院能对病人放弃输液,输液,其实是抢救病人必不可少的手段。为此,记者近日走访了多家医院深入调查。医学专家指出,因个人体质差异,少数人的确会有“输液反应”,但博文中所说的部分风险过分夸大其词,断章取义,所谓的调查数据来源也没有出处依据,会对市民造成误导。

  1

  医生爱输液,钱做怪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社区医院就诊人群以老年慢性病患者为主,输液的较少;而大型综合医院输液患者较多,其中急诊科输液者最多。“‘限抗令’出来后,并没有明显改善‘输液泛滥’现状。”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郑学东向新快报记者坦言,“动辄输液”的结果是多方面原因长期积累造成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医疗体制缺陷下的利益驱动。

  “在目前‘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下,中国医生的收入水平与医院经营收益挂钩,甚至部分医院还给医生下达硬性经营任务。出于营利考虑,医院只能尽量提倡输液。”郑学东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同样的病,口服药只能开到四五十元,而针剂动则100—200元。“医生也很无奈,不排除有些医生为完成规定的任务不得不下‘狠手’,以输液替代同等效果但价格较低的口服药。”

  某三甲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科医生还进一步向记者解析:“医生的收入很大部分来自‘治疗费’,开口服药没有‘治疗费’,而开打针打补液才有‘治疗费’。虽然患者打一次针给到医生的治疗费才几毛钱,但每天几十个患者,积少也会成多嘛。”他举例说,一个阑尾炎手术,需要两个手术医生,一个麻醉医生,一个手术护士,4个人忙碌一个小时的手术费收益一共才300元,只能开点药补贴下。“如果医生收入很体面,谁去搞歪门邪道?”

  同理,为了增加经营收益,很多医院都有“潜规则”,住院平均11天就要将患者全部问题解决(检查、下诊断、明显好转治愈)出院,以提高床位周转率。为了缩短病程,提高治愈速度,只能大量动用针剂。

  2

  病人爱输液,盲信输液“快、准、狠”

  有些患者过度追求治疗效果和速度,主动要求输液,医生为避免与患者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不违反大原则情况下,有轻微感染,经济也负担得起,就索性开单为病人输液治疗。“自主权还是病人的。20%左右的患者会主动要求输液,主要是工作繁忙的年轻人,来一次医院不容易,图的是方便。”郑学东说。

  建议市民:

  别主动要求输液,也别一味拒绝

  只有病入膏肓的人

  才需要输液吗?NO!

  郑学东告诉记者,输液是将药物溶于适当的液体(如生理盐水),通过静脉滴注的治疗手段。和其他任何给药方式一样,它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缺点。

  口服药物通常需要经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发挥药效;而输液可以直接将药物送进血液,可更快发挥作用。而且,输液不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即使患者意识不清、无法顺利咽下药物,也不会影响治疗效果。除此之外,一些口服难以吸收的药物,通过输液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经常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

  不过,并不是只有危重情况才需要使用输液。在很多并不紧急的手术和操作中,医生也会给患者挂上一瓶/一袋普通的生理盐水。这样做看上去没什么治疗效果,但它对保障患者的安全很重要。事先挂上输液瓶就相当于建立了一条输送药物的“绿色通道”,万一遇到紧急情况,只要把药物加入输液中就可以使药物快速起效,免误时间。

  少数人有“输液反应”  

   对策:能不“吊瓶”尽量不“吊”    

  虽然长期输液并保持健康并非不可能,但输液确实会带来比口服药物更大的健康风险。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大内科、心内科主任程康林指出,由于涉及直接入血的侵入性操作,输液与口服药物相比更难有挽回的余地,在出现差错的时候也会有更大的危险。如果输液所用的药品存在质量问题,会比口服药物更容易给患者带来伤害。

  假设药品完全不存在质量问题,输液依然比口服更容易出错。因为与口服药相比,输液的准备过程更加复杂,不仅要从药房发出正确的药品,通常还要进行药液的配制,输液时护士也会有更多的操作步骤,出现医疗差错的风险也会随之累积。“按照规定,补液药物应现打现配,但在实际情况中,配药和打药是分开的,由于病人数量多,有些护士通常事先把补液配好,放置一段时间才用上。绝大多数人是没问题,少数人会有过敏反应。”程康林说。

  即使不出任何差错,输液本身也可能带来一些特有的输液反应,如寒战、恶心呕吐、眩晕、脸色苍白、出皮疹、血压下降、过敏性休克,严重甚至出现心跳呼吸骤停,药物刺激还可能导致静脉炎等。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不便,应该只在真正需要的时候才使用输液。

  “输液不是万能的,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病人的体质,由医生判断是否进行输液。像感冒、胃肠炎等疾病都有自限性,注意休息,青壮年不吃药一周左右也会好;不能进食、体质比较差、感染比较重,尽量还是输液;体质好,又能进食,尽量提倡口服药物,口服两天观察效果不行,再进行补液补救也不迟。”郑学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