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黄锦辉 通讯员/简文杨 戴希安)
总有些事情超乎想象。
千百年来,在与疾病搏斗的历史上,人类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如今,机器人来了。随着时间推进、科技进步,它们通过“人工智能”加持,依靠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能杀入医疗界。
5月24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启动“沃森胃肠疾病人工智能医学中心”,将对接人工智能与临床诊疗,通过机器学习与算法,实现个体化胃肠道肿瘤治疗方案的推荐。
人工智能将目光瞄准治疗领域
在人工智能+医疗的领地里,沃森算得上是“哥伦布”。在欧美国家,它依托人工智能,借助计算机训练学习与算法,实现癌症治疗的推荐。不夸张地说,它的信息量和处理速度是以指数级增长的。这让很多年轻医生都望其项背。
此前,人工智能在医疗界的应用大多以诊断为主。大量的影像学材料被导入超级计算机。在某一个固定的空间内,机器主动消化材料,找出共性规律,供临床医生参考。
而沃森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将目光瞄准了治疗领域。一时间,它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新玩意。
有人以为,沃森依靠强大的学习能力,成为了机器人医生。但事实上,拥有推荐治疗方案的沃森不回答医学问题,而是基于数据基础之上给出最相关且最可能的多个结果,最终由医生做出临床决策。
也就是说,沃森是辅助医生的工具,并非是取代医生。至少目前,情况是如此。
中国将为沃森提供特色的“干货”
那此次,沃森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究竟是为了什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吴小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沃森来中国是来“留学”的。他解释,沃森有能力精准的理解与分析肿瘤治疗各个维度的信息,协助医生临床决策。
但更多的时候,它给出的是“参考答案”。此前,沃森长居欧美国家,与当地病人打交道。在入驻中山六院后,它将与MDT团队密切合作。团队将结合中国胃肠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以及多学科会诊团队的临床经验,针对中国胃肠肿瘤患者的特点,为沃森提供更多中国特色的循证医学证据、顶级专家经验,更好地优化沃森在中国胃肠疾病临床诊疗的应用及推广。
此外,不少县级医院引入了沃森辅助诊疗系统,影响力逐步扩大。对此,吴小剑表示,沃森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水平相当于一名专科的主治医生。在基层医生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它能协助当地医生更好作出临床决策。
2013年,中山六院成立了由胃肠外科牵头,多学科联合的结直肠肿瘤和胃肿瘤MDT诊疗中心,目前包括了结直肠肿瘤、胃肿瘤、炎症性肠病和慢性便秘等多个病种。这大大简化了胃肠道肿瘤诊治流程,规范了诊治方案,进一步提高胃肠道肿瘤的诊治水平,从而使更多的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