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阳广霞 实习生魏旭 通讯员 简文杨 戴希安 李饶尧 不久的将来,困扰大众的“肥胖”或许可以通过摄取有益的肠道微生物进行干预!
第五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会议现场
2018年11月10日,首届中国“十佳消化道临床研究”在第五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会议上正式发布,在十项获奖临床研究中,有一项研究发现了一个能对肥胖进行抑制的肠道微生物——多形拟杆菌。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十佳消化道临床研究”还实证了亚洲患者的基因组与国外患者基因组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在医学研究上我们不能一味的借鉴国外的医学研究成果,而是应该去找出针对我国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和诊疗数据。
未来或可通过调整肠道微生物来减肥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科主任高翔教授表示,肥胖已成为21世纪头号医学问题之一。
可以说,肥胖是慢性病的罪魁祸首,而目前我国有超过3亿以上人次的国民体重超标。
而此次会议发布的研究结果则帮助我们首次认识到了“中国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能对人体脂肪进行抑制的有益的肠道微生物——多形拟杆菌。
高翔教授预计,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减肥”将不再需要通过节食、药物等极端手段来进行,而是能通过摄取有益的肠道微生物的手段,调整人体氨基酸的代谢率来起到抑制肥胖的作用。
基因检测 IBD患者可精准用药
消化道疾病一直是困扰全球的高发疾病,其中以亚洲地区居多,而每年的新发的消化道疾病病例中有40%以上来自中国。
首届中国“十佳消化道临床研究”颁奖现场
而此次“十佳消化道临床研究”则重点关注我国在消化道疾病上的临床研究,针对我国患者提出了很多极具创新性、系统性、本土化的消化道疾病手术方案和方式。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胡品津教授表示,在这种患者量如此庞大的前提下,我国却一直很少有做出针对中国患者群体的临床研究。虽然国外的临床研究结果可以让我们借鉴,但有些时候却并不能完全适合亚洲人的基因组,这就导致我国医疗水平很难得到有效的发展。
胡品津教授介绍到,此次评选的获奖项目中就有一项针对国人患者的“用药研究”。该研究发现中国人在使用巯嘌呤类药物时有20%的患者出现了白细胞减少,甚至发生并发症的现象,而在用药前进行“NUDT15”基因型的检测,则有助于减少巯嘌呤类药物对白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降低用药并发症的现象,这一数据在国外的临床研究中却从未得到表明。
这项研究不仅为中国IBD人群巯嘌呤类药物的个体化用药提供了较高级别的临床数据,还被列入了“2018中国炎症性肠病指南”,让更多的患者受益,避免了用药后并发症的危险,提高了患者的恢复水平。
局部进展期胃癌 微创手术可减少并发症
此次“十佳消化道临床研究”除了发现了针对国人患者的用药方式之外,还提出了很多极具创新性、系统性的消化道疾病手术方案和方式。
图片来自网络
南方医院胃肠外科刘浩教授介绍,他们的研究团队通过随机对照的方式,证实了通过微创技术对局部进展期的胃癌进行治疗,相较于以往的手术方式,不仅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更加的安全之外。由于创面的减少,还减少了患者的恢复期和手术阶段的痛苦,在安全性、可行性上都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邓艳红教授也表示,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数据表明,在对局部进展期的直肠癌患者进行治疗时,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人条件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不是每一个患癌患者都需要进行放化疗,而是可以通过FOLFOX联合放疗进行治疗。这一项研究的结果,对于年轻的、有生育需求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有更高的几率保留生殖功能和肛功能,减少患者术后的影响。
最后,杨弘教授呼吁广大患者积极参与到临床研究中,并表示临床研究不同于以往的“小白鼠”研究,一个合理规范的临床研究是经过规范、缜密的前期试验和测试的,具有很高的安全性,甚至有些临床研究的手术可以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医疗体验。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院长兰平教授表示,随着此次中国首届“十佳消化道临床研究”的发布,也会带动起更多的临床医生加入到临床医学的研究行列,为提升我国整体的医疗技术提供了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