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结肠癌“化疗+手术+化疗”优化方案,女性患者获益更多
媒体报道
阅读:

手术后辅助化疗是III期或高危II期结肠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仍有20%-30%的患者出现复发转移。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汪建平教授、邓艳红教授、黄美近主任医师团队开展的OPTICAL研究,证实新辅助化疗(将原本术后进行的化疗部分移至手术前进行)可为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带来7%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和20%的肿瘤降期率(降至0-I期),且女性患者获益更为显著。

在6月6日举办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邓艳红教授代表研究团队受邀就该项研究成果进行报告,这也是结直肠癌领域唯一来自中国的口头报告。

邓艳红教授代表研究团队受邀就研究成果进行报告。

调整化疗顺序疗效提升

“(ASCO)现场点评专家提到这个策略安全可行,我们认为有了循证医学数据的支持,可以为病人提供多一种治疗选择。”近日,中山六院OPTICAL研究团队接受记者采访,邓艳红教授对结肠癌新辅助化疗研究进行解读。

据介绍,结肠癌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再根据患者情况判断要不要做化疗,这个治疗标准沿用了近20年。对于III期和高危II期结肠癌患者,术后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辅助化疗,但仍有20%-30%的患者会出现复发转移。近年来,医学家尝试将新型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应用于结肠癌辅助治疗,均未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围绕寻找提高结肠癌患者预后的治疗新策略,OPTICAL研究探索对目前结肠癌经典化疗方案进行顺序优化,将原本术后进行的化疗部分移至手术前进行(即新辅助化疗),再进行手术及术后化疗。

研究结果提示,术前接受3个月的FOLFOX(主要药物有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及亚叶酸钙)或CAPOX方案(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为主的双药联合方案)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和直接手术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8.4%和76.6%,新辅助化疗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94.9%)显著高于直接手术组患者(88.5%),同时,新辅助化疗可以为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带来7%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和20%的肿瘤降期率。

邓艳红教授对研究成果进行解读。

“这意味着,经过新辅助化疗,有7%的病人肿瘤完全治愈,可能不用手术。20%的病人肿瘤从II期、III期降到I期,3年无病生存率达90%-95%,患者明显获益。” 邓艳红教授解析道,对于更晚期(病理分期T4或T3浸润肌层深度≥5mm)的患者,研究显示经新辅助化疗术后复发转移从20%降到10%。

此外,该方案在设计上,将原先术后6个月的辅助化疗分为术前3个月、术后3个月分别进行,理论上没有增加患者治疗费用和化疗不良反应,患者对新辅助化疗的依从性超过90%,总体上显示该策略是安全可行的。

年轻女性患者获益更大

据了解,该项由中山六院牵头,全国28家高水平医院参与的“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新辅助化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III期临床试验(OPTICAL)”于2016年1月启动,历时6年。入组受试者有752例,患者年龄为18-75岁,组织学证实为结肠腺癌,且要求肿瘤远端距离肛缘至少12厘米,CT评估为局部进展期结肠癌。

“研究结果显示有27%的患者显著受益,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汪建平教授表示,近十来年,中国学者开展的规范前瞻性研究走上国际舞台,逐渐获得学界认可,今年就有18项由中国学者开展的研究入选ASCO口头报告,OPTICAL研究是唯一一项结直肠癌领域的研究结果。

目前,我国结肠癌早期患者的比例约10%,大部分患者首诊都是到了局部进展期,占60%左右,患者群体较大,还有20%-30%的患者首诊为晚期。针对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新辅助化疗,OPTICAL研究显示出令人欣喜的结果,新辅助化疗对比直接手术,患者总生存期显著延长,提高了6.4%。亚组分析还提示,肿瘤浸润程度较深的(分期为T4)、年轻女性(小于50岁)患者从新辅助化疗中获益更大,尤其女性获益非常显著,达到84%,为推动临床策略的优化提供了循证医学的证据。

中山六院OPTICAL研究团队。 张源泉 摄

化疗效果好或无需手术

邓艳红教授指出,新辅助化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术前缩小原发肿瘤,提高了根治性手术的切除率;第二,减少术中肿瘤细胞种植播散;第三,有效杀灭微小转移灶和亚临床病灶,降低术后转移风险。

病理完全缓解率是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一个关键指标,如果患者在接受新辅助化疗后实现病理完全缓解,是否可以不做手术?目前在结直肠癌领域是一个研究热点。

邓艳红教授表示,距肛缘12厘米以上的结肠癌外科治疗损伤比较小,手术相对容易,而距肛缘小于12厘米尤其小于5厘米的直肠癌,手术面临着可能保不住肛门或损伤其他器官功能的风险。对于低位直肠癌,国际上有学者认为新辅助化疗获得病理完全缓解,视为治愈,不再需要手术。今年ASCO也传达出一个观点,对于合适的病人,术前免疫治疗如果达到100%的临床缓解,不做手术。

下一步,研究团队将开展进一步研究,精准筛选直肠癌新辅助化疗的敏感人群,并探索新的靶点,进一步研究应用新型药物在患者手术前的获益,推动结直肠癌靶向、免疫治疗进展。

【记者】江玲

【通讯员】简文杨 戴希安 胡华斌

编辑 朱斌


原文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6/10/c6575311.html?colID=6349&date=bnVsbA==&code=200&evidence=2f4e769b-f2f7-46b0-91c6-3b91639e8da4&firstColID=6349&appversion=8800&from=weChatMessage&laye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