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广大医务工作者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建立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的长效机制
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
见贤思齐、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
激励在医疗工作一线
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做出突出贡献的
先进个人和集体
在第六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表彰了一批
2023年
“广东省医疗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其中40个集体、80位个人
我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
内镜外科主任郭学峰获
2023年广东省医疗系统先进个人
郭学峰,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医院管理处副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内镜外科主任。从事内镜下痔微创治疗、早期结直肠肿瘤发生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技术的研究10余年。2019-2022年作为中组部第九批援藏干部到西藏民族大学执行援藏任务,获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九批优秀援藏干部称号,2023年获广东省医疗系统先进个人。
把每一例手术当作第一例手术来重视
把每一位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
郭学峰出生在大别山区,从小就经历家人身患重病,四处求医无门,也深刻体会到疾病对家庭、对亲人身体的摧残和痛苦。所以在很小的时候,他就立志学医,希望有一天能悬壶济世、治病救人。2006年,郭学峰考入中山大学外科学读博,师从胃肠外科专家汪建平教授,2009年毕业后留校一直在中山六院工作,从2012年起开始从事消化内镜,2018年牵头筹建我院内镜外科,带领团队积极开展内镜下微创治疗,胃肠镜服务量逐年增长。虽受疫情影响,2022年,科室特殊技术内镜下痔微创治疗量实现倍增、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量大幅增长。
每天7点交班会或业务学习后,郭学峰步履匆匆赶往内镜室,换上手术服,准备工作就绪后,开始了这一天的第一台——麻醉胃肠镜。大约20分钟后,检查顺利结束;紧接着又是ESD、内镜下痔微创治疗术、内镜下阑尾炎治疗等,一直到中午1点多。简单扒上几口饭、休整片刻后,下午2点半他又投入到新的手术中。这种高强度、快节奏、满负荷的工作状态,是郭学峰在中山六院内镜外科的常态。
内镜外科始终秉承医院“三创三服”文化理念,以患者为中心,在郭学峰的带领下,持续优化就诊环境及流程,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推出优质服务。科室开展痔微创治疗和胃肠道息肉等一站式服务,在改善就医环境与质量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由于胃肠镜检查要求禁食,但禁食时间长,部分患者可能会有低血糖反应。一旦患者有需要,立即给予糖果提糖。就在去年,因为科室一个平常的善举,让远道而来的患者感受到医院“服务患者”的文化理念。医院有温度,患者有温暖。内镜外科的“一颗糖”也因此出圈。
以仁心匠心圆梦不一样的援藏路
在主动请缨援藏之前,西藏情结早已在郭学峰心中播种、生根发芽。2019年7月,郭学峰成为中组部第九批援藏干部中的一员,任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兼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山大学是教育部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的九所直属高校之一,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也是中山六院一直坚持帮扶的单位。郭学峰作为中组部第九批援藏干部,在谢尚奎、向军等前几任我院援藏干部的工作基础上,继续对西藏民族大学开展支援工作。
作为西藏民大附属医院业务副院长,郭学峰分管医疗、质控、护理、科研教学,协助管理医保、院感。在医院管理岗位上,组织管理部门梳理规章制度,优化工作流程,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严抓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组织临床科室论证医院的重点学科方向,加强学科建设,优化学科布局,初步形成了以胃肠肛门外科和高原疾病诊治为重点的学科群;大力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医院的整体形象和服务口碑有了较大的改变。
作为内镜外科的援藏专家,郭学峰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在医院班子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他牵头对内镜室的流程布局进行升级改造, 并通过中山六院的平台,调配到先进的消化道内镜主机、胃镜、肠镜,使内镜中心的装备有了一个大的提升,达到了内镜检查、治疗一体化的三级医院水平。
原定援藏1年半时间,因为当地需要,他的援藏期延长到三年。他指导和带领内镜外科团队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完成了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第一例内镜下巨大息肉切除术、第一例内镜下消化道减压并空肠营养管植入术,第一例直肠早癌ESD手术,经内镜空肠营养管植入术、首例胃内异物取出术等,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他积极带领内镜外科团队开展新的业务,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3年共完成消化内镜诊疗4000余例次,胃肠镜治疗例数近2000例次。虽然受疫情和综合楼建设的影响,各专科业务量萎缩明显的情况下,消化内镜室成为医院少有的业务量增加的科室;如今的消化内镜专业在西藏民大、咸阳地区、西藏自治区已成为优势学科,不少西藏患者慕名前来检查治疗。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援藏任务虽已结束,但援藏的心意不曾结束。目前郭学峰与援藏医院依然保持着紧密学术联系,共同推进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西藏民族大学的科研项目。
率先垂范,在抗疫一线彰显责任与担当
2022年11月,郭学峰临危受命任天河方舱医院医疗队队长,支援广州市的疫情防控工作。郭学峰表示,当时他们特别关注收治人员对病毒的恐惧、对陌生环境的焦虑等负面情绪。这需要相应的科普与关心,需要医护人员的沟通交流与心理疏导,耐心和沟通技巧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医疗队称他们为“客人”,“也是出于对收治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考虑。”
在疫情防控期间,他勇于担当,自觉服从医院抗疫工作需要。凭借多年从事医务管理工作的职业敏锐和参与重大活动医疗保障等任务经验,他带领医疗队提前介入,多方位提供人性化关怀。不论白天黑夜,深入隔离病房、坚守岗位、用心治疗,始终把病人健康牢记在心。
在疫情放开的最初阶段,重症病人集中救治期间,担任新冠病毒危急重症病人救治工作的人力资源总协调,克服各种困难,最大限度的调配医疗资源,为呼吸危急重症病人的救治提供了中六方案、贡献了中六力量。
郭学峰谈到,“从大山一路走出来,能够成为一名医生,要感谢国家、社会和组织的培养,感谢广大病友的信任和理解,是他们成就了医生。作为一名医生,永远不忘初心使命,心存敬畏、胸怀感恩、脚踏实地、治病救人,用医者的微薄力量,造福更多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