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医师协会曾广辉会长、我院兰平常务副院长等为西门子影像检验示范基地揭牌
“由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在大城市,它已成为恶性肿瘤的‘老三’。在广州,它甚至仅次于肝癌,排名癌症“”兵器谱第二位,而且,年轻人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更严峻的情况是,很多人发现结直肠癌时多为晚期,治疗效果欠佳。”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常务副院长、著名结直肠外科专家兰平教授在近日举行的结直肠病变影像诊断研讨会上如是说。
来自两岸三地的影像技术高峰论坛
近年来,大量新兴的影像诊断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对于结直肠病变,影像检查结果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并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选择外科手术术式及术后监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更好地提高影像诊断质量,及时了解结直肠病变的影像诊断新技术、新进展,提高诊治水平,2月26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影像检验中心、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科医师分会在广州市联合举办结直肠病变影像诊断研讨会。会议由中山二院放射科主任、中山六院影像检验中心首席专家梁碧玲教授主持,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常务副院长兰平教授出席并致欢迎词,广东省医师协会副会长曾广辉教授、中山六院影像检验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植悦先生、西门子中国医疗业务领域副总裁杨继盛先生等三人出席并分别致辞。会议邀请了四川大学华西学院放射科闵鹏秋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张晓鹏教授、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影像医学部胡华堃医师、江门市中心医院放射科龙晚生教授等省内、外及港台放射领域的著名专家参会,来自海内外各级医院影像、结直肠等多个相关领域的180多位专家、医师与会,展现结直肠病变影像诊断领域的高水平,分享最新学术信息和经验交流。
论坛上,兰平教授的《结直肠相关危重症对影像的依赖》、闵鹏秋教授的《直肠相关腹膜外间隙放射解剖学研究》、张晓鹏教授的《直肠癌T/N分期及评效影像学研究》、胡华堃教授的《乳房影像多重工具的整合诊断》、龙晚生教授的《SLE肠病的CT表现》、梁碧玲教授的《直肠肛门病变的影像学诊断》等特点鲜明,观点明确,为到场的同行奉上了一道道美味的学术佳肴。
另悉,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影像检验中心的“西门子影像检验示范基地”揭牌仪式同时进行。
结直肠病变影像学检查面面观
据兰平教授介绍,常见的结直肠病变包括结直肠息肉与息肉病、结直肠癌、结直肠间质瘤、溃疡性结肠炎、直肠脱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瘘、肛裂、痔、肛管及肛周恶性肿瘤、乙状结肠扭转,其中恶性肿瘤,即结直肠癌对人民健康危害最大。
结直肠癌就像隐形的幽灵,一旦附身,就会给人们带来可怕的厄运。有数据表示,结直肠癌如能早发现、早治疗,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95%,但我国早期肠癌的临床诊断率始终徘徊在10%~15%,超过80%的病人确诊时,疾病已发展至中晚期,晚期病人5年生存率只有5%左右。因此,早防早治意义重大。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结直肠病变影像学检查有光学结肠镜、钡剂灌肠或气钡双重造影、超声、CT、MR、 PET等,各有优劣。梁碧玲教授指出,光学结肠镜检查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结直肠病变的性质,对肠道的微小病变意义更大,但对梗阻部位的判断和梗阻近端的结肠观察却不甚理想。钡剂灌肠或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对肛管齿状线附近的病变无意义,但是能全面观察结直肠、确定梗阻部位,对结直肠肿瘤、憩室、直肠粘膜脱垂等病变有重要诊断价值。常规腹部超声检查对结直肠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率较低,但对实质性脏器的转移癌诊断率极高,并能显示肿大的腹腔淋巴结。腔内超声检查可以观察结直肠壁厚度及各层结构,清楚地显示结直肠癌累及肠壁的层次。CT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分期、有无淋巴转移及向外侵犯的判断有重要意义。MR在判断结直肠肛管癌浸润扩散范围、正确分期及术后复发的鉴别诊断方面较CT优越。PET并非结直肠癌的常规检查方法,但对肿瘤复发诊断有重要价值。
影像学参与肠癌转移的多学科治疗是必然趋势
据介绍,结直肠癌的好发部位为直肠、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约占60%。发病年龄多在60岁-70岁,50岁以下不到20%。男女比为2:1。兰平教授指出,结直肠癌早发现3个月,可以多活30年。因此,早诊早治是战胜结直肠癌的最重要砝码。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不少患者发现肿瘤时已经是中晚期,甚至已经发生转移。据统计,50%~70%的结直肠癌患者会发生肝转移。
肠癌肝转移曾被认为不可治愈。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多学科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其治疗效果大为提高。如果不进行治疗,约半数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生存时间只有5~10个月。手术切除转移灶被认为是唯一的治愈手段,可使术后5年生存率提高到23%~44%,平均生存时间延长至28~40个月。
在肠癌肝转移的治疗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判断患者是否适宜手术切除或潜在可切除,这时候影像学检查显得尤为重要。梁碧玲教授介绍到,对于潜在可切除的肠癌肝转移患者,一旦确诊,推荐其接受多学科团队会诊(包括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介入治疗科、影像科等),以评估切除的可能性。规范、合理、科学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克服治疗带来的种种不适和辛苦,这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
有些患者的转移瘤仅局限于肝脏,如果转移灶太大或其他原因没办法一起切除,医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使用术前化疗配合靶向药物(如贝伐单抗或西妥昔单抗)的方案,先缩小肿瘤,然后再行手术切除,术后推荐辅助化疗。
规范化治疗结束后,肠癌患者应该选择并适应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研究显示,健康生活方式有益于提高大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比如,多吃水果、蔬菜、禽类和鱼类,少吃红肉和高糖食物,多吃粗粮少吃细粮等,可以降低肿瘤的复发及死亡风险。每天坚持一定的运动量,保持健康的体形,可以减缓疾病复发的时间。
大会主席,康健影像检验中心影像学首席专家梁碧玲教授讲课风采
康健影像检验中心李植悦常务副主任发表致辞
与会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