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日,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山大学炎症性肠病中心承办,《中华炎性肠病杂志》协办的广州消化疾病周炎症性肠病专场在美丽羊城如期举办。
金秋十一月的广州,藍天碧水,花红正艳,大会在执行主席高翔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序幕,大会名誉主席胡品津教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们表示了诚挚地欢迎与感谢,希望大家能从本次大会课程中有所收获。本次大会包括国际论坛专场、专题研讨会、小肠疾病诊治进展专场以及MDT病例讨论等,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展开,会场氛围浓郁,与会人员感到意犹未尽。
大会开始为“国际论坛专场”,在(线上)刘玉兰教授、欧阳钦教授、霍丽娟教授、李延青教授、陈东风教授、张亚历教授和(线下)王承党教授、王化虹教授、高翔教授、胡乃中教授的主持下进行。协和医院钱家鸣教授以“常见小肠疾病的诊治”为题,用多个临床病例展示了如何结合多种临床技术对小肠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肖书渊教授对“常见小肠疾病的病理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讲解;台湾林口长庚纪念医院的邱正堂教授以“台湾健康族群的微生物相与生活习惯资料库”为题,与大家分享了台湾不同年龄人群肠道菌群分布的差异以及菌群与饮食、运动等外在因素相关性的初步数据。南京军区总医院朱维铭教授则对目前《炎症性肠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中的要点进行了详细全面地解读。
大会进行到中午,迎来了本次会议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小肠疾病诊治中心成立及启动仪式”。该仪式在高翔教授的主持下,胡品津教授、吴小剑教授、陈旻湖教授与郭勤教授参与了小肠诊治中心的成立及启动仪式,吴小剑教授、陈旻湖教授、胡品津教授先后对该中心的成立发表致辞,表示对该中心的成立寄予重望,并期待在未来与业界同行们一起见证该中心的成长与发展。
接下来,大会进入到“小肠疾病诊治进展专场”,首先由陈旻湖教授、智发朝教授主持,英国牛津大学的Simon Travis就《小肠克罗病的治疗是否应不同于结肠克罗恩病?》进行了详细解读,并与线下多位学者展开热烈的讨论,开启会议下半场的序幕。
随后,大会在韩英教授、董卫国教授、郑长清教授主持下展开。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杨桦教授就“肠功能损害早期监测及营养干预策略”做了精彩报告,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刘朝旭教授以“小肠移植“为话题,对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问题进行系统地梳理与高度概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陈旻湖教授则对IBD肠道纤维性狭窄的诊断进行详细介绍并提出以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相关诊断模型的优势。
接下来,本专场的第三、四节,分别在胡品津教授、杨叶教授、何瑶教授与王英德教授、廖旺娣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冉志华教授对药物性肠病进行了综述,对其发生机制包括肠道菌群的改变进行介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钟捷教授对小肠镜在小肠疾病中诊断的优势与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对小肠镜检查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曹倩教授分享了UC的上消化道和小肠表现,郭勤教授对我院小肠镜治疗CD并发症的工作进行了汇总报告。大会缤纷多彩的内容使得参会人员表示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更要多思考,才能更好的发现疾病的本质,不断进步。
最后的MDT病例现场挑战环节,今年邀请了以钟捷教授为领队的上海瑞金医院团队,以王玉芳教授为领队的四川华西医院团队。这二个团队均是中国最顶尖的IBD诊疗中心团队,在现场,他们通过细致的分析、缜密的推理,现场还原了内科、外科、影像、病理和儿科联合作战的MDT过程,让现场的观众们领略了一流团队的风采。胡品津教授、智发朝教授和曹倩教授等给予了精彩的点评并寄望IBD年轻医生认识到MDT诊疗的重要性,希望国内涌现更多的IBD团队,并肩作战,让我们的患者为之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