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培时光”征文比赛获奖作品|传道,授业,解惑——我的住培导师之路
最新动态
阅读:

 2011年,我博士毕业进入了中山大学工作。13年过去,我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年轻医生变成了带教老师、全程导师。回首来时路,有艰辛和不易,也有收获和成就。

技能教学是贯穿于住培全过程的重要工作。刚成为带教老师的时候,我觉得教住培学员和教实习生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随着对住培大纲的深入了解,再加上一次又一次的师资培训,我逐渐认识到,对于住培学员,技能学习的要求更高——我们必须保证他们在三年的学习结束以后,能够符合规范、独立地完成要求掌握的手术和操作。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必须让学员有实践的机会。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生殖和妇科的手术日益腔镜化,学员们锻炼开腹手术技能的机会越来越少。相比之下,产科的剖宫产手术就显得更珍贵了。身体力行地示范,手把手地教是临床教学的特点,为此,我们努力创造机会让他们在手术中担任一助甚至主刀。但是,每个带教老师每次带着学员上台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同学们手术步骤记错了怎么办?胎头取不出来怎么应急?……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手术前我们都要仔细查看病历,再三复习、演练剖宫产手术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时间一长,除了“术前温习强迫症”,在手术台上我也变得“三心二意”——一边自己动手,一边关注着学员的动作是否正确,还要分心讲解,确保他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能够充分理解每一步操作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一台简单的剖宫产不啻于一场大考,带教老师的脑力和体力都受到了严峻考验,然而只要学员们能掌握手术,我们情愿一直“痛并快乐着”。

图1.jpg

图1 作者在带教中(拍摄者: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张媛琪)

 

同样需要全天候教学的还有临床思维训练,这是住培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一个需要日积月累、反复锻炼的过程,不可能仅仅依靠几次教学病例讨论就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员的临床思维,合适的病例不可或缺。可是,临床工作具有不可预知和非规律性的特点,好病例可遇不可求。对此,我采取即时讲解、现场教学的方式,一旦碰到典型的病人、有特殊情况的案例,立刻针对性地和学员一起总结病例特点,梳理临床思维过程,哪怕是凌晨4、5点也坚持下去。这样的教学方式保证了学员的疑问不过夜,印象自然深刻,而我作为带教老师也能及时发现学员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

由于教学活动通常分专科开展,一些特别适合进行教学的病例不仅接触过的学员有限,能参与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的也不多,不利于学员充分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对特定的病例进行深入细致的临床思维剖析和展示,引导学员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到病例特点总结、鉴别诊断,一步步对疑难病例抽丝剥茧。这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难度,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临床反思的意识。这一课件上线以后累计超过15万医生观看,显示这是一种值得我们进一步完善并制度化的教学方法。

    图1.jpg

图2 多媒体病例展示(作者参加2021年中国医学论坛报临床实践病例展示,获得“星火计划·2021妇产最佳临床实践”、“最受基层医生欢迎病例”——

作者供图)

 

 要成为一个好医生,除了医术过硬,更不能忘记关怀病人的初心。如何把人文关怀自然融入临床工作,离不开我们作为带教老师在一次次查房、门诊和手术中以实际行动进行示范,更离不开我们把自己的从医心得和对医患沟通的感悟代代相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拿起笔记录行医生涯的点点滴滴,用文字再现一次次为抢救生命的挑灯夜战,还原一回回艰难复杂的医患沟通。令我感到欣慰的是,通过这些叙事医学作品,越来越多年轻的学员们摆脱了因为忙碌的日常工作而产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惘和误解,找到了审视自己职业的新视角。他们在故事里看到了老师们和同辈们如何用医术成就对病人的爱,看到了大家如何不忘初心,在工作中收获认同,找到职业归属。

图1.jpg

图3 作者作品专栏(作者供图)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愿尽绵薄之力,为国家住培事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