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记者/龙瀚 实习生/刘振华)日前,微博上一组湖北孝感一中高考班同学集体在复习时打吊瓶的图片引起关注。网友称“史上最刻苦吊瓶班”。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是一个医学常识,为什么如今却变为输液泛滥?不仅患者愿意输液,健康人也同样愿意输液。
中山六院大内科主任程康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称,像孝感一中学生这样,健康人打吊瓶补充氨基酸百害而无一益,而对于那些一患病首先想着输液的街坊而言,其也建议“能少挂瓶就少挂瓶”。
专家:健康人打吊瓶补充氨基酸纯属无稽之谈
高考临近,学子都在为考试做最后的奋力一搏。日前网友爆出数张学生在教室打吊瓶的照片,教室里挂着一排排吊瓶,半数学生正在边复习边注射氨基酸。
据悉该照片系湖北孝感一中高考班教室里拍摄的,而据该校办公室夏主任讲,打氨基酸是在“补充能量”,是学生和家长自愿的。
对于湖北孝感的吊瓶班相关学校和家长认为打氨基酸能够缓解孩子的疲劳,“补充能量”的现象。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大内科主任程康林表示是无稽之谈,“孩子确实缺乏蛋白质等营养,不如给孩子多进食一点高蛋白的东西,多吃点鸡蛋,多喝些牛奶”。
程医生表示,对于健康人群,随意输入氨基酸可能造成蛋白质摄入过多,加重肝脏、肾脏负担。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也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它进入人体后主要作用于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合成,如制造各种抗体、修复损伤细胞、合成各种酶等,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抢救危重病人,如手术后不能进食、昏迷病人,或癌症晚期导致极度营养不良的患者等等。
“氨基酸虽好,但不能滥用,须要根据病情来选择特定的氨基酸配合葡萄糖输入人体,才能起到补充营养、增强体质的作用。”程康林说,而且教室也不是医院,消毒不严格,会造成交叉感染,“此外,打吊瓶将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很多患者会出现发冷、寒战、发热,甚至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极个别超敏体质者甚至可能因过敏死亡”。
“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越来越多的人无论是否生病,只要有不适,便会挂吊瓶。”程康林说。
有病没病 街坊严重依赖吊瓶
对此,记者近日也随机采访了不少街坊,大多街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无论是有病,还是没病,对于吊瓶的依赖已“越来越严重”。
“医生说吃药也可以,但得花一个月左右,打吊瓶就只要几天。”从事金融行业的张先生最近患上了细菌感染引发的感冒。“我还要做事,吃药太麻烦了,也等的太久了。那我就宁愿选择打吊瓶。”昨日下午张先生在南方医院挂上了吊瓶。
“我们小时候命贱很难得病,但现在不一样了,除了家长重视外,现在的污染也严重。小孩子抵抗力弱,得病的时候也频繁。”一位妈妈在家发现孩子体温接近39度,赶紧送医院挂上吊瓶。
“输液对细菌感染引发的感冒是有用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大内科主任程康林说,“但是还得适量使用抗生素。而病毒性感冒,药液是进不了细胞内部的,打吊瓶就没有太大作用”。
除了患病挂吊瓶外,记者还在广州某医院见到了正在挂吊瓶的周大爷,据周大爷称,其患有心脑血管病,尽管其病情当时并为发作,但其还是让医生开了几瓶盐水,“打点儿活血化淤药物‘冲血管’,以防疾病复发”。
“身边的很多朋友和我一样,经常来挂吊瓶。”周大爷说,一是补充营养,二来是“冲血管”。
“这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冲血管’不是说将生理盐水输入人体稀释血液。而是让血液里的血小板凝血因子更加有序的流动,防止血栓在体内的形成。”程康林表示。
每人每年输液8瓶 是效率还是祸根?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是一个基本的医学常识,但输液为何泛滥?不少病人对其存在依赖心理。
去年的一项数字显示,中国去年医疗输液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每年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
“大部分市民对乱挂点滴的危害没有清楚认识,误区很大。”中山六院内科主任程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并且打吊瓶将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很多患者会出现发冷、寒战、发热,甚至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极端情况甚至可能会因为过敏而死亡”。
程医生指出,输液带来的常识性问题就是耐药性。“有的病人一来看病就指着要输液,要用最好的抗生素,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这样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滥用抗生素类药物在全国仍很普遍,这已超出医学范畴本身,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据介绍,在国外输液治疗有严格的控制,门诊输液率一般在10%一下,但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门诊输液率高达60%至70%。
《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注射剂占医疗中所有不良反应的59%,而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便是输液治疗。
“动辄输液其实是有巨大隐患的。”著名药物不良反应专家、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专家孙忠实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药性发挥的更快,但一旦产生不良反应,“往往也会更快,更严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2009年公布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大约有75%的感冒患者通过抗生素治疗。临床和农业上的滥用抗生素行为已经在中国导致细菌耐药性提高,5年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从30%提高到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