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记者 李莉 通讯员 简文杨
“我是一个不受宠的天使,呆在被上帝遗忘的角落。父亲节,我不知道爸爸在哪里;我痛、我害怕,我想爸爸妈妈!”
(设计台词)
照顾宝宝的张阿姨介绍,宝宝很乖,即便很痛也不会大哭,只是轻轻抽泣。信息时报记者 李莉 摄
保护子女是父母的天性,可一个不幸的小男孩却在陌生的医院,孤独地与疾病作斗争——上周,身患重病的他被父母抛弃在草丛里(详见信息时报A10版《岁半男婴背生恶瘤遭弃草地》)。记者去看他的时候,他不说话,只用大眼睛望着我们,没有戒备,没有恐惧,只有深深的落寞,这样的眼神出现在只有一岁半的孩子眼中,让人没法释然。
下午3点,宝宝换完药从治疗室出来,不知道是否对陌生的环境依然心存恐惧,头上吊着针的他没有哭闹,只是趴在小床上轻轻地抽泣。“病理结果今天已经出来了,确诊是恶性黑色素瘤,准备下周做手术。”护士轻轻地跟几个一直侯在外边的好心人说。“这么漂亮可爱的孩子,多可惜啊。”一位带着孙女前来的婆婆,背过脸去擦干了眼角的泪水。
在记者要求下,医院聘请来照顾宝宝的张阿姨让我们看了宝宝背部的患处,刚刚上过药的患处在绷带下依然触目惊心,三个拳头大的肿瘤让背部高高隆起肿瘤,黑斑蔓延到脖子处。“由于伤口在背部,孩子不能躺着睡觉,晚上都会醒4~5次,但他很乖,不会大哭,只会轻轻地哼几下,帮他换个位置就继续睡了。”张阿姨告诉记者。
中山六院儿科主任肖昕教授表示,目前唯一的治疗手段就是手术、后期化疗及生物治疗。“通过媒体的呼吁,最近两天都有好多人来看宝宝,有不少好心人都捐款给他,手术费用现在是够了,可是后期化疗费用还没筹齐。”一位护士对记者说。
爱心捐款账号
用户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开户银行:工商银行员村支行
账号:3602 0053 0900 0364 997
注明用途为:为儿科38床弃婴捐款
健康提醒
预防“恶黑”防晒是关键
“虽然发生于躯干或四肢的‘恶黑’中的35%~50%与原先的痣有关,但实际上许多并不是痣细胞恶变而来的,‘恶黑’的发病与紫外线照射、遗传因素、外伤、内分泌、化学致癌物质、免疫缺陷等多种因素有关,恶变最危险的因素是紫外线的照射。因此预防‘恶黑’先防晒,特别是有‘恶黑’家族病史的人群。” 中山六院皮肤科主治医师杨朝英表示,“过度的紫外线照射不仅会让皮肤变黑老化,还会损伤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恶黑的产生。”
杨朝英强调,恶性肿瘤的发病有许多个人无法控制的因素,需提高警惕,最管用的是定期检查身上的黑痣:首先看形态是否有改变,黑痣短期内迅速变大要当心;其次看痣的颜色是否加深或变杂了,棕中带黑或黑中带红都不太妙;带毛发的痣一般为良性,但毛发开始脱了需求医。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容易受摩擦部位的黑痣,要特别小心。例如足底是人体受力的地方,还有裤腰、领口、戴胸罩的部位等等,长期摩擦会导致恶变,有条件的话建议预防性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