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强院扬名中华 学科齐全福祉社会
——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成为全国最具实力胃肠肛门专科医院发展历程
采写/本报学生记者 何超 张惠琳
核心提示:2012年6月6日,我校附属第六医院建院48周年暨挂牌5周年庆典仪式在该院新启用的医疗大楼前举行。医疗大楼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坐拥可实现真正动态容积的640层CT等高新尖仪器设备,为目前广州市内最大的单体医疗大楼。配置床位1200张,其中胃肠专科床位700张,附属第六医院将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最大的胃肠肛门专科医院,规模、档次与功能受同行瞩目。
五十载春秋更替,蓬勃六院书写新篇章
“中大和医院的结合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气的大事,是勇气换回了医院的生命。”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前身是1964年6月成立的员村工人医院门诊部,当时全院职工仅有26人,病床30张,此后20年,在员村工人医院和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间三度更名。2003年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毅然回国,2007年伊始就一直伴随附属六院发展成长的该院院长兰平教授介绍了医院当时的重要作用:“上世纪70-80年代,员村地区有50多家工厂,十几万工人,附带家属近30多万人口。再加上该区域远离市区,都是泥泞小路,交通极为不便。当时的员村工人医院在服务当地的医疗卫生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员村周边工厂和居民数量锐减,当时的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经营缺乏品牌特色,业务总量急剧下滑。2006年数据显示,除上级拨款,医院总亏损2200万元。直至2007年6月濒危的情况才迎来了转机: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成建制移交中山大学管理,设立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用兰平教授的学生,党政办公室副主任练磊副教授的话说,“看到了曙光”!挂牌五年里,医院在收入、临床、科研、手术、人员构成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1年住院数13183人次,较2006年增长283.6%;手术例数12276人次,较2006年增长563.9%;平均住院日为9.28天,较2006年下降了3.32天;在开放床位增加一倍的情况下,病床使用率上升39.37%。医院总资产增长4倍,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快速增值!练磊副教授回忆道:“时任院长汪建平教授用‘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词敲醒了我们对医院存亡的关注。中大和医院的结合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气的大事,是勇气换回了医院的生命。”
市校战略合作新契机,铸就最具实力胃肠肛门专科
“做特色才能强大。如果中山六院没有突出的专科,根本难以媲美其他知名医院。”
2007年6月6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六院”)正式挂牌,成为中大八大附属医院之一,中山六院开始了新的历史征程。她的目标已经定位在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三甲医院上,并且聘用一大批高学历高素质医务人员,前所未有地充实了力量。2007年11月,结直肠外科通过广东省重点专科评审,被评为广东省“十一五”医学重点专科。全国唯一的以西医为主、以胃肠结直肠肛门专科特色的综合医院已然成立。今年6月6日,值医院挂牌五周年之际,14万平方米的医院综合大楼正式启用,配置床位1200张,更配备当前最高端的、能实现真正动态容积的640层能谱CT,标志着医院真正迈入国内先进医疗的行列,这也成为医院新的发展契机。新大楼启用后,中山六院将成为国内乃至世界最大的胃肠肛门医院,拥有国内最高水平之一的结直肠癌会诊诊治中心,其胃肠肛门外科牢牢占据国内结直肠肛门疾病诊治领域的领军位置。
兰平教授说:“做特色才能强大。如果中山六院没有突出的专科,根本难以媲美其他知名医院。”他还分享了大楼建设的小故事:“记得大楼还没落成的时候,当时的停车场一到下雨就积水泛滥,到处凹凸不平。我们的院长汪建平教授,一名大学的副校长,一位全国知名的胃肠外科专家,却赤脚带领我们把地挖平,希望以此增加医院员工的归属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低调而实在。他在实际行动中让大家感动,不必说漂亮的话。”
“大专科,强综合”———强化特色,综合发展的办院理念
“除了一枝独秀,医院还坚持百花齐放。”
2009年底在增挂“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后,医院正式提出“大专科,强综合”的办院理念,即发展领先的胃肠肛门专科,同时齐全学科,综合发展。兰平教授介绍,胃肠疾病约占人类疾病的三分之一,从口腔、食道、胃到肛门,消化道疾病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良性胃炎、肠炎抑或死亡率居前的胃肠癌症,胃肠肛门专科的社会需求大,而国内专门性胃肠医院的缺口促使医院立志迈向胃肠专科的道路。为增强医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中大从几家附属医院集结了60多人的优势学科队伍,注入了全国领先的胃肠肛门专科品牌力量。医院技术团队能解决食管、胃、小肠、胰、结直肠、肛门等外科领域的重大、复杂和疑难病例。直肠癌保肛术、保护性功能等技术居全国领先水平;食管、胃、小肠、结肠等疑难复杂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效果显著;肛门良性疾病、盆底功能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国内一流。在注重专科发展的同时,齐全的科室设置是中山六院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医院目前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14个二级学科和41个三级学科。随着2011年9月省卫生厅将中山六院纳入新一轮区域卫生规划并按三级医院设置,医院真正迈进了“三级医院”的行列。
“大专科,强综合”的建设思想和管理理念,促使中山六院形成了突出胃肠肛门专科,其他学科百花齐放的办院特色,无疑推动了中山六院学科特色的发展,逐步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学科建设大体系。练磊副教授表示:“除了一枝独秀,医院还坚持百花齐放。全面的办院理念让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强化医疗队伍,前辈新人筑起人才长城
“医疗队伍就是金字招牌,是医院的硬实力,即使条件再恶劣,医院在培养、引进人才方面都是不遗余力的。”
古语云:谋事在人。中山六院强大的专科实力离不开一流的医疗队伍。练磊副教授说:“我们有一支结构合理、医术精湛、仁厚团结的医疗梯队”他如数家珍,“医院顾问王吉甫教授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组的第一任组长;汪建平教授是全国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的组长,同时任中央保健局特聘专家。胃肠外科的几个全国顶尖级专家几乎都在中大了。”同时,从省中医院来到中山六院的任东林教授,兰平教授、彭俊生教授、王磊教授等都是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学科带头人。练磊副教授回忆道:“医院院长助理吴小剑副教授当年在哈佛大学留学,看到医院的发展便写了一封长信给汪教授,执意追随一起回来。”同时,医院十分注重年青学者和专家的培养和引进,启动了“外引内培”的人才战略。不仅设立专门基金以招募全国优秀的年青医务工作者,还大量聘用高学历、高素质医务人员,从海内外引进各学科人才特别是胃肠专科高端人才近百人,五年来,引进学科带头人近30人。
医术根基,实力保障
“我们有着别人难以匹及的技术,这就是我们突出的原因。”
兰平教授指出:“我们有着别人难以匹及的技术,这就是我们突出的原因。”研究发现,70%的肿瘤患者不适合采用化疗方式,如何将这部分人通过检测方式分离出来,为患者节省费用和减少痛苦,这是一个世界医学难题。基于此,中山六院与诺贝尔奖获得者、亚利桑那大学LeeHartwell教授合作,共建国内第一个“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研究中心”。同时,医院充分应用了国际先进的保肛理念和技术,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达80%,高于国内外平均50%的水平。在部分合适病例中,肿瘤距离距齿状线仅有1.5cm也成功保肛并获得长期无瘤生存。
在其他学科上,中山六院也大放异彩。医院设置了中山医康健影像检验中心及生殖医学中心,开设生殖医学专科,一年内就成功开展1500例试管婴儿,成功率超过了50%(国内医院一般只有30-40%),平均年龄为34岁(一般为28岁);中心还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例、世界第十例的卵巢组织移植手术;中山六院在耳鼻喉科的基础上成立临床听力中心,开展的电子耳蜗植入手术听力重建等工作,辐射范围达东南亚地区。妇产科能开展多项高难度手术,对于妇科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练副教授说:“医院的品牌影响力从患者的结构中能明显看出来。目前整个医院60%的患者来自广州市外,40%的患者来自广东省外;如果单单考量胃肠肛门专科这一块,50%以上的患者都来自省外。许多患者都是辗转千里、慕名而来的。”
高新设备助力,夯实硬件建设
“目前肛门功能及盆底方面检测的设备,没有医院比我们更全更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山六院在医疗设备和硬件上也是引领行业的。兰平教授说:“毫不夸张,我们的设备条件全国最佳”。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千米的新落成的医疗大楼正式启用,这是广州市内目前最大的单体医疗大楼。同时,一大批先进设备也投入使用。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日本东芝640层动态容积能谱CT机,单机耗资近3000万元。作为世界顶级先进影像检查设备,该设备最短一圈仅耗时0.35秒就能完成整个器官的扫描,解决了各种复杂的传统CT成像难题,实现对胸腹盆、心脏、神经肌骨等全身各部位“一站式”多重任务的检查。同时,医院还配备了如“智能药房”等高新尖仪器或系统,智能药房处理一张处方仅需8秒。高新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同有力的臂弯,扛起了中山六院的硬件建设,给予医疗科研最充实的支持。
专注技术研发,全心服务社会
“医院拥有三大支柱:临床、杂志、研究所。”
兰平教授介绍,医院拥有三大支柱:临床、杂志、研究所。除了“招牌性”的胃肠临床技术,医院还设置《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辑部,这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胃肠外科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权威和学术导向性。同时,医院还注重实验室的建设和科研平台的开发,其中中山大学胃肠病学研究所一年内实现两级跳,顺利通过“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审批。为了形成科研技术的持续发展,医院还积极培根固源,致力培养科研人员。目前该院博士生导师10名,硕士生导师35名。研究生122人(2007年仅为20人),还包含了医院史上第一位留学生。兰平教授欣喜于医院科研水平的建设:“在短短的五年当中,科研经费、论文、业务、病人等等,都有明显的进步。2011年科研经费有两千多万元,在接管前只有三万元,足足翻了775倍。我们也在自主研发新的设备,有些产品很快就要投入应用了。”
同时,中山六院服务社会的精神得到了人们的称颂。首任院长汪建平教授高瞻远瞩地提出“如何让病人更方便?”这一服务理念,要求不但要技术好,更要让病人感到舒服方便。而在服务的过程中,让兰平教授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洪苏今老人。2006年始,因为结肠癌手术与医院结下了情缘,随后又在医院做了多次的手术。尽管已为耄耋老人,她仍坚持在医院做长期志愿者,帮助其他病人。老人表示,医院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她也愿意帮助更多的人。兰平教授感慨道:“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医患关系啊!”
岁月倥偬,回顾斜阳犹在高树。迩来五历寒暑,从生死边缘奋然重生,再续悬壶济世涓涓真情,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始终秉承“守真”的院训,播撒仁心仁术,传递中山医魂。最具实力胃肠肛门专科医院名声赫赫,惠民益民真心真情永恒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