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阿妈两年丢三次,好发愁”
媒体报道
阅读:

8月24日,患阿尔茨海默病的75岁老人胡雁涛乘坐公交时走失,一家人找了3小时终于找回。“岳母整天贴身看护,还是发生了意外。”老人的女婿胡先生一肚子苦水,“老人很爱面子,出门给他挂个身份牌,不一会就被他摘掉扔了。”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神经科专家李中表示,80岁以上的老人约1/3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这种认知障碍疾病。医学界人士估计,广州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约有8万人。如何看护好这些老人,成为让儿女们困惑的问题。


  文/ 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蔡列标、简文杨


  8月24日14时许,75岁老人胡雁涛和老伴乘公交车去天河老年中心参加活动。当133路公交车行驶到天河立交时,胡雁涛在老伴指引下下车,转眼间,老伴就看不到他了。“在附近找了半天也没见人影。”


  陈向东是二汽新福利公司191路公交司机,他在天河立交总站时看到有一位白发老伯上车,没有刷卡,径直走向车厢中部,陈师傅发现老人神情呆滞,“眼神发呆,行动很慢。”行车中,他一直留意这位老人家,以防万一。在小北站时,老人先从后门下车,四处张望了一下,又从前门上车。据此,陈向东判断老人可能为精神障碍患者。到了福场路总站,老人下车就走。工作人员上前阻止,并询问他的姓名、住址,但老人言语表达不清。


  而另一边,胡雁涛的家人正心急如焚,女儿女婿和在广州的亲戚都发动起来寻找老人,女婿还拨打了公交客服电话。


  下午3时,公交公司和老人的家人取得了联系,家人从天河赶到福场总站。下午5时左右,老人的老伴及女儿、女婿来到福场总站。


  记者了解到,老人7年前曾患过中风,后来患重度阿尔茨海默病,六七年里已失去语言能力,不认路,平时在家或出门都需老伴照料,“他只认岳母一个人,外出要牵着手,或让他走前面”。老人的女婿胡先生表示,自己和妻子都要上班,“岳父很爱面子,出门给他挂个胸牌,不一会就被他摘掉扔了。”


  儿女:


  “24小时守在身旁不现实”


  “能有啥办法,只能老老实实蹲在家里。”家住番禺区的市民阿文谈起母亲很无奈。他母亲过去两年间已走失了3次,每次为了寻找母亲,整个家庭都动员起来,孩子们发微博,大人们到街上寻找。


  阿文说,母亲患阿尔茨海默病已有5年时间,属于反复性走失。为了防止母亲再走失,每次找到之后他都会照看得更紧一些。“儿女们都要上班,要么关在家里,要么我外出也带着她,让她在我视线所及的范围内活动,没有其他好办法,好发愁。”


  “但是总有打盹的时候。”阿文叹气说,去年就因为去逛街,人一多,母亲就顺着人流走失了。“老人很倔强,你给她衣服里塞卡片,她坚决不要。白天我要工作,不可能陪她散步。父亲年龄大了,专职照顾母亲,结果还频频走失。”


  阿文还曾经为母亲买过一个定位追踪器,“追踪器上有个号码,用手机向那个号码发送一条特殊指令的短信,追踪器就会自动回复所在的位置。”但是烦心的是,第一次使用定位器,母亲就把定位器给扔了,扔哪里也不肯说。


  阿文表示,老年人不记得个人信息,走失后最让人担心的是安全问题。“有的老人还患有需要及时服药的疾病,走失后保护不当可能酿成大祸。”



  数据:精神疾病老人占走失人群一半


  据统计,2011年广州市约有89.89万老年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5%。


  广州市医学界人士预计,目前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估计已达到8万人,但是每年主动到医院就医者总数不超过2000人。


  “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或者精神方面有问题的老人,认知能力和记忆力都有限,日常生活也有障碍。不认路,记不住个人信息,独自外出时走失的几率就大。”有多年寻人经历的中华寻人网站长代颖磊表示,在走失人口中,患阿尔茨海默病或某种精神疾病的人群占一半以上。


  专家:发现异样及早干预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神经科专家李中表示,80岁以上年龄的老人约有1/3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不少发病初期的老人没有得到子女的重视,以为“人老了、忘性大”是正常的,因而导致延误病情。李中建议,家属与社会应充分重视,发现异样应尽早干预、控制病情。


  李中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到,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群体中近一半是“空巢老人”和外来老人。“空巢老人缺乏交流对象,大脑活动能力逐渐下降,会比其他老人更易患阿尔茨海默病。”


  李中表示,儿女应积极鼓励老人用脑,多与老人聊天。在看电视连续剧时,也应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感想,以达到用脑的目的。



  他山之石


  北京:发放助老卡存储老人编号


  佩戴绿色助老卡。北京市红十字会建立了走失老人的救助网络。居民在填写一张助老卡登记表后,便可领到一个有红十字会标记和999急救电话号码的绿色助老卡,上面有老人的编号。有卡的老人不论走到哪里,只要路人拨打电话999,很快就能在电脑里查到老人的住址和家属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