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中加联手攻关新一代肺癌早期诊断技术
媒体报道
阅读:

本报讯(记者任珊珊通讯员简文杨)32岁的阿楠(化名)近期因持续咳嗽到医院就诊,结果被确诊为晚期肺癌。阿楠是一位家庭妇女,她既不吸烟也无肺癌家族史,而且每年定期参加常规体检。但为什么肿瘤被发现时,已经进展到晚期呢?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由于肺癌发病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有的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80%的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了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大大影响治疗效果。然而,早期肺癌经手术切除,可以实现治愈,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超过70%。”中山大学肺癌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胸外科赵进明副主任医师表示。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所在,那如何才能对肺癌进行早期诊断呢?


1)低剂量螺旋CT筛查


目前,医学界主张用低剂量螺旋CT取代胸片作为肺癌早期筛查的主要手段。最新公布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关于肺癌筛查的大型临床试验表明,低剂量螺旋CT比胸部X线筛查降低了20%的肺癌病死率。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则提出可以对正常人员用低剂量螺旋CT胸部扫描,以排除早期肺癌。


不过,低剂量螺旋CT也有局限之处。赵进明医师指出,周围型肺癌对CT比较敏感,而中央型肺癌容易漏诊,需要通过有创的电子纤支镜进一步诊断。


2血清肿瘤标志物


除低剂量螺旋CT外,血清肿瘤标志物是肺癌早期筛查的另外一个研究热点。血清肿瘤标志物指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合成、释放或肿瘤与宿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类物质。它的异常表达早于影像学的结果,目前常用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有CEACYFRA21-1SCC等。


“现有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无论是敏感度还是特异性,都不能满足肺癌的早期诊断的需要,仅能用来辅助诊断及预测疗效。”加拿大BC Cancer Agency抗体研究室主任段小波研究员指出。他表示,肺癌早期预警的希望在于找到新一代特异性的肺癌分子标志物。目前,段小波在加拿大的团队已经发现一种新的癌症分子标志物,在病人体内发现实体瘤的30个月之前,血液中已经可检测到该物质。研究者在研究血液检测方法的同时,还在研发高特异和高度敏感的新一代影像学检查方法,他们把肿瘤特异的抗体与发光的金属纳米材料在体外结合,然后定向注入受检者体内,这些纳米抗体一旦“找到”带有肿瘤分子标志物的癌细胞,就能在PET检查时以染色的形式显示。


记者获悉,由于肺癌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到中晚期。为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成立肺癌早期诊断协作组,与加拿大研究人员联手攻关,希望通过低剂量螺旋CT筛查高危人群,建立数据库以及血液标本库,以期寻找新的肺癌预警和早期诊断的血清分子标志物,提高肺癌早期诊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