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无法即时联系到医生怎么办?居住地偏僻路途遥远难以准时完成复诊怎么办?是否有医生因为对您的既往病情不了解而无法在网络上做出及时的答复呢?
对于不少有慢性病的患者来说,长期与医生打交道,这些问题都是心头之急。不过,越来越多的医院正在探索互联网+的方式,以提供更为便利的医疗服务。今天(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炎症性肠病(IBD)诊治中心宣布启动慢病管理云系统,患者下载院后随访管理软件APP,可以将自己的病情和每次的就诊记录上传到APP上,并且在问诊平台中随时随地可向医生联系,随时保存个人信息。与一般的网络问诊不同的是,该中心同时启动大数据管理病例的模式,希望通过完善IBD患者病例数据库,提供更好的慢病管理服务。
现场:
智能APP启动 随时上传个人病例信息
在中山六院消化内科首席专家、IBD内科治疗部学科带头人胡品津教授坐镇下,IBD诊治中心宣布发布IBD慢病管理APP。这款APP有两个二维码,分为肠病中心A组和B组,科室内的郅敏教授和高翔教授分别进驻。
记者打开这款APP后发现,在“记录”一览,个人用药情况、报告单、诊疗记录均可以通过个人上传图文的方式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另一方面,在组别内的医生可以通过系统看到患者的个人健康档案,以可视化的形式共享到病例信息。
据介绍,科室内的医生将以轮班的方式轮流“坐诊”,以维护这款新系统的日常运行。 目前推出的“在线咨询”服务一览,以收费方式提供服务,图文语音咨询20元每条收费20元,在线医生需要在24小时内答复。
这种APP的问诊模式与一般的网络问诊有何不同呢?进驻教授高翔介绍,网络问诊更多的是医生与患者一对一的服务,而IBD诊治中心推出的模式,是由医生团队的方式提供综合服务。
专家表示,此举将有利于建立病例数据库管理。高翔表示,慢病管理离不开长期性和持续性的监控,患者的信息以数据化方式储存便于管理。目前,不少医院针对不同的病种引进了不同的APP,但是部分仍然停留在问诊阶段,高翔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病例数据库应该是可以共享的,而不是单个科室或者单个医院局限于特定系统使用的。
疑问:IBD是什么病?
今天(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IBD)日,IBD究竟是什么病呢?为何如此强调慢病管理呢?
胡品津教授介绍,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等共同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在医学上,狭义的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常见的症状有肚疼、腹泻、体重下降,因隐匿性极强容易被误认为一般肠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常见症状为腹泻、血便。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IBD发病率已达到十万分之三。值得注意的是,IBD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发病率尤为突出。“在我当主治医生时,IBD还是一种罕见病,现在我院的IBD诊治中心每年新收治的病例有数百到一千例。”胡品津透露。
除了发病机制不明确以外,IBD目前也尚无根治的方法,在患者诊断之后若不经过持续规范的治疗,往往存在疾病的逐渐进展反复发作,最终导致消化道出血、肠道狭窄、肠道穿孔等并发症的出现。专家提醒,IBD并非很可怕,只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进食、休息、用药规律,定期随访监测病情,IBD是可以控制的。
文/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简文杨 黛希安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