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二代还会从医吗?也许不同人会有不同的回答。7月25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举办“医路有你,快乐一夏”第一届“医二代”夏令营上,数位“医二代”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25日8点,中山六院的产科病房里多了几个特殊的身影。他们身穿蓝白色的T恤,认真地听值班医生的交班汇报,甚至有些拿起小本做笔记。
原来,他们是参加第一届“医二代”夏令营的成员。中山六院医务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部主任张媛介绍,参加此次夏令营的“医二代”中,年龄最大20岁,年龄最小的才8岁。“年龄大的孩子更向往临床,他们特别希望能够走进手术室,亲眼见证手术是怎么做的;年龄小的孩子则更好奇各种实验室,喜欢各种科普小知识。”
3天来,他们走进医院的神秘角落,了解试管婴儿是如何制作、参观生育力保存库、首次用自己的DNA做实验……
“这次奇妙之旅弥补了我的遗憾。”营员黄梓蓥告诉plus君,虽然父母在医院工作,但她没有机会去深入了解医院的运作。
不久前,18岁黄梓蓥刚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成长于医生世家,父亲是名胃肠外科的医生。母亲曾是名妇产科医生,她从小就对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立志以后要成为一名医生,“医生是个神圣的职业”。
当她把想法告诉父母时,得到了父母的一致支持,父亲为她点赞,说“读医好。”
在她的记忆里,从小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很少,父母更多时候待在医院,和病人在一起。记得有次,一家人驱车到外地游玩,中途父亲接了个电话,说病人情况有变,要求他马上回医院,为病人做进一步治疗。接到电话后,父亲马上返程,一家三口之旅泡汤了。 还有一次,午夜时分,爸爸被一个电话叫回医院,也吵醒了熟睡的黄梓蓥。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但黄梓蓥并无怨言。“都是为了病人嘛” 自小缺少父母的陪伴,很多小孩会因此埋怨父母,甚至会有性格缺陷。但乐观开朗的黄梓蓥说,这样的生活让她更独立。
现在,黄梓蓥抓紧时间到处游玩,因为她知道一旦去了医学院,“就要经历5年高三、8年高三、11年高三。”即使很多人告诉她,读医很苦,黄梓蓥也不放弃从医的梦想。得知被中山医科大学录取的那一刻,她在社交软件上写道,“用十二年努力换来读医的理想,接下来要用五年、八年、十一年让我的梦想闪闪发光。”
【记者】黄锦辉
【摄影】张梓望
【实习生】冯小尔
【通讯员】简文杨 戴希安
【校对】蓝淑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