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20时40分左右,身患胰腺癌抗争15个月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王磊逝世。这名被全国人民广为熟悉的抗癌斗士停止了呼吸。就在不久前,他刚刚度过了自己50岁的生日。
王磊,中共党员,男,50岁,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结直肠外科三区主任。
他仁心仁术,全身心投入医学事业,长期致力于结直肠癌、放射性肠炎的临床与转化研究,取得的成果都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相关,在医教研等领域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他所带领的放射性肠炎诊疗团队管理着国内规模最大的放射性肠炎诊疗中心;原创的直肠癌扩大左半切除新术式——“天河术式”受到医疗界极大关注。
令人扼腕的是,2018年初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术后不到两个月,他就重新出现在诊室、科研会议室、手术室,在他的推动下,制定了国内首部“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建立了在国内诊治的行业标准;在美国临床肿瘤大会上,他带着病躯向来自全球的近万名肿瘤专家阐述消化道领域唯一一个来自中国的结直肠癌研究报告.
确诊为胰腺癌晚期的一年多来,他与时间赛跑,与命运抗争,“活着每一天,生命我主宰”的人生宣言,打动了众人,抗癌斗士的人生角色,获得了深深的致敬。
正如他所说的:我或许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我可以主宰生命的厚度。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选择了为生命提速,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在病房中与其独家对话,他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与理解,打动了很多人。
王磊医生,一路走好!
这是唯一一种发病人数与死亡人数接近1∶1的疾病
去年3月,毕生致力于与结直肠癌“斗智斗勇”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王磊,确诊为胰腺癌晚期,癌细胞已扩散至肝脏,得知病情的那一刻,他坦言,无力感在蔓延。
对于这个几乎等同于生命即将终结的“判决”,过去13个月以来,王磊以钢铁般的意志谱写人生答卷,打动了众多的癌症患者和奔波于一线的医者:接受姑息手术治疗的病人生存期约7个月,王磊已抗争了13个月;手术后无法再自主进食,术后两个月他仍然为患者接诊,并带着羸弱的身躯站立在美国临床肿瘤大会上,向来自全球的近万名肿瘤专家阐述消化道领域唯一一个来自中国的结直肠癌报告……
2017年,为一名结直肠癌患者实施“天河术”的王磊(右)。
癌细胞并未因此松手。在癌细胞卷土重来的生死之际,王磊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披露了心路历程,他坦言,未真正倒下前,每一天活着的意义仍需由自己主宰。
确诊胰腺癌 无法自主进食
2018年3月底,持续大半年经常感到腰疼、感冒长期不愈的王磊在医院员工体检中发现肿瘤标志物CEA异常升高,这位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研究的专家立刻有了不好的预感,进一步全身检查发现:胰腺癌,晚期,癌细胞已扩散至肝脏。
这一年,他才49岁,临床、科研、医院管理正做得风生水起,见证着中山六院从创院至今顺利走上轨道,放射性肠炎的创新成果正奋力推进,却在这紧要关头面临命运的一个“玩笑”。当夜回到家,王磊紧握妻子的手,眼前仿佛出现了一道无底深渊,无力感在这位铁汉身上蔓延。
2018年4月1日,在手术室躺下十多个小时,王磊的脾脏、80%胰腺、大部分胃以及控制肠道的神经被大规模切除。尽管顺利熬过手术醒来,但是那一刻几十年来未曾经历过的新生活正等待他:失去了自主进食的能力,需靠营养针维持生命,稍微的气温变化会直接扰乱身体的控温调节系统,这副一向壮如牛的身躯一夜之间变得羸弱。
2015年,医院职工拔河比赛时的王磊(中)。
“宁可轰轰烈烈燃烧三年”
“我或许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我可以主宰生命的厚度。”年轻时曾思考人生的活法,王磊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宁可轰轰烈烈燃烧三年,也不愿得过且过三十年。
于是,手术后两个月,托着这副羸弱的身躯,随时随地与体内肆虐的癌细胞作战,王磊重新出现在诊室、科研会议室,他甚至走向放射性肠炎创新治疗研究的评审台,再进一步走向国际。
过去十三个月的时间,王磊的生命在提速:
术后两个月,在病床上躺下十个小时储存体力,他走向第53届芝加哥美国临床肿瘤大会,作为主创团队成员代表,向来自世界近万名肿瘤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作消化道领域唯一一项来自中国的口头报告,这项关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对照研究,对世界各国晚期直肠癌治疗指南有重要的价值;
前一夜还在吸氧抢救,次日他如常出现在广东科技奖的初审会上,向评审专家阐述放射性肠炎的创新性治疗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最终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殊荣。这一年,他牵头与全国30多名专家共同制定发表了《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年)》;
身负晚期癌症患者和医者两重角色,他重新出现在诊室,给予同在抗癌路上的人更多的心理抚慰;在每周三下午的医学研讨会上,时常看到他边打点滴边参会的身影。
王磊拖着病躯践行医学理想的点滴瞬间打动了众多的医者,他的众多医学学生为此默默卯足劲前行,与老师一起共同推动放射性肠炎科研,践行医者理想。
要做能改变患者命运的医生
从美国博士后研究学成归国,2007年王磊与30多位同事一起来到了天河区,在一栋三、四层简陋楼房中驻扎,成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创院的开荒牛之一。这十多年时间里,王磊坚持“患者至上”的原则,尽管收到致谢无数,但是他的办公室只有一幅“上善若水”的挂字。
“我热爱手术,一在手术台上就充满了力量,我更热爱科研,生命是一场场奥秘,外科医学有太多可以创新的地方,这些细微的改变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命运。”王磊动情地说。坐在一旁紧握丈夫的手,妻子表示,丈夫对医学的执着和激情,几乎到达了“入魔”的境界。
这份数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让王磊真正成为一名可以改变患者命运的医生。
他与他的老师——中山六院首任院长、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院士汪建平,确定距齿状线2厘米可保肛的直肠癌保肛手术新标准,写入第七版国家统编教材《外科学》;
他建立性功能保护手术技术,使直肠癌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由70%降低至15%;
以前中晚期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一般参照美国NCCN指南,先进行术前同步放化疗后再行手术切除创立单纯新辅助化疗方案,术后不少患者容易出现放射性损伤,生存质量不佳,他们成功建立起一套术前“单纯全量化疗”去放疗的直肠癌治疗新方案,美国NCCN指南引用了这项研究成果。
针对已经接受过放疗的患者,王磊教授创立了独有术式——直肠癌近侧扩大切除,并以中山六院所在的天河区命名为“天河术”。
天河术减少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了患者出现吻合瘘几率,提高生存尊严。
为了进一步提升癌症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王磊将研究方向锁定在相对冷门的放射性肠炎。盆腔放疗中放射性肠炎发生率高达20%左右,其中出血性放射性直肠炎来势汹汹,反复发作,患者备受煎熬,非常痛苦。少部分患者痛不欲生,一度以自杀告终。
王磊团队总结了出血性放射性肠炎的分度治疗方案(即放射性肠炎治疗的三项技术),为这些饱受痛苦的患者破解难题。
“多陪伴家人一天,多弥补一分亏欠”
王磊的病房前,贴有一张“谢绝探访”的告示。
他从不愿意以病人的身份示人,更不愿意把病情告知、把伤痛展示。
当去年3月学生们获悉老师病情时,全国各地的学生纷纷提出探访,有的学生甚至乘飞机、乘动车来到了医院,王磊当时拒绝了探视,手书下这样的文字:“我不需要安慰,此刻我不把自己当作病人,我把胰腺癌当作体内的一个朋友,我要重新学习怎么跟它相处。”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王磊的的确确是一个病人。
“这几日他的疼痛明显加重了。”王磊所在病区的护士长李华说,眼圈瞬间就红了。癌症晚期病人的疼痛非常人可忍受,有的人彻夜大叫哭诉着要“跳楼”,有的人跪地求医生给予加码的止痛针早日结束痛苦。
王磊选择了用意志去忍受这种疼痛。于是,每两分钟要换一次体位,剧烈的疼痛让他彻夜冒汗,彻夜不能入眠,汗水从头到脚都是,浸湿了整床的被单。熬过这漫长的黑夜,又迎来崭新的一天。
为什么不肯轻易服用加码的止痛药?有的医护人员实在太心痛王磊,给他提供了加码的止痛药,有时甚至希望“偷龙换凤”,不让他察觉,但是王磊也是一名肿瘤科医生,对于自己所服的药物了如指掌。
王磊心中清楚,服用逐渐加码的止痛药,对于药物的依赖性会不断加剧,走到最后会因无法再止痛而崩溃。他渴望延长放慢这个过程,所以选择以最痛苦的方式,用意志去克服生理上的痛苦。
为什么当初医生预判三个月寿命,王磊还要与命运抗争,熬过了14个月,仍然要不断尝试未曾成熟的胰腺癌晚期治疗方案?
放不下。王磊坦言,“放不下”。
病房内,王磊袒露心迹。过去这27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把所有的心血扑倒在医学事业上,对妻儿多有亏欠。自从生病后,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身边的一切,他渴望多活一天,多陪伴家人一天,多弥补一分对妻子的亏欠。
过去14个月,王磊的太太日夜陪伴,他们一起散步、一起去公园,一起去买菜,他们手牵着手,小心翼翼地感受着点点滴滴的生活日常。
放不下,还来自毕生的医学理想。王磊坦言,放射性肠炎的科研经历了十多年团队的默默坚守和付出,去年被评上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科研正在攻关关节点上,他不希望因为自己的病情影响了这个团队的进展,“临床这块已经培育成熟,科研这块还需要有积淀的教授去引领,我不希望我一走,学生们会产生情绪波动,影响了研究。”
于是,熬过每一个痛苦的深夜,醒来的王磊仍然可以为他的两个“放不下”而奋斗。
对话王磊:要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
在答应接受采访当日,王磊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就在采访前几个小时,躺在床上储存能量的他感到身体状况很不好。这一日刚降温,他明显感觉到,身体调温系统已无法自主调节,发着烧在病床上昏睡。
每一个露出冰山之上的成果,往往一笔带过,但是冰山之下藏着深不见底的努力、付出,甚至是外界难以知道的牺牲。王磊安静地讲述这一年多医学生命提速的过程,癌细胞仍然在体内肆虐地扩散中。
流着眼泪听完丈夫的历程,一旁的妻子坦言,说出这些经历并不容易,“生命如同尘埃,我们并不想做被关注的名人,个人经历的所有痛苦,无法强求他者感受同样的切肤之痛。”
然而,身负医者身份、一辈子为肿瘤患者治病的王磊,想到这场经历可能会给同样的癌症患者积极的意义,他仍然选择从病床上挣扎起来,在发烧的情况下讲述了两个多小时。
为何已是癌症晚期患者,仍然要如此奋力付出?
“如果一个人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无法接受,只会令自己和身边的人很痛苦。”王磊回答,人生如旅途,他已准备好做那个提前了一点下车的旅客,尽管最后面临的可能是坏结果,但是在真正倒下之前,仍然要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要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梁超仪 通讯员 简文杨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 梁超仪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编辑 李斌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冯冯
原文链接:http://www.gzcankao.com/news/wx/detail?newsi=490026&time=1561340196874&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