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广东省援助武汉第二批医疗队党总支书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姚麟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9月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广东省援助武汉第二批医疗队党总支书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姚麟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对于这次获奖,我觉得非常激动和自豪。”姚麟认为,这次大会是对“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以及“敬畏生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精神的隆重褒奖。“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在武汉,在广州,在全国战胜疫情;我们才能在医疗救治、隔离观察、社区防控、国门防御等诸多方面直面病毒。”
姚麟坦言,这次自己是作为第二批援助武汉医疗队的领队来领奖的。“我要感谢我的团队,我们来自5个地市18家医院,年龄最大的59岁,最小的21岁,正月初四告别家人来到汉口医院,我们克服了早期物资的紧张和心里的恐慌,我们共同战斗、共同喜悦,实践了我们互为战友的誓言。谢谢你们,这个荣誉也属于你们,属于我们这群被时代选择、无愧于时代的普通白衣战士。”
战疫尚未结束 他们依然坚守“防线”
对普通人来说,新冠肺炎似乎已经远去,生活已回到正轨。而对于姚麟和同事们来说,抗疫这根弦依旧紧绷着,不敢有一丝松懈。
中山六院是天河区唯一承担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任务的医院,截至9月6日,该院医务人员仍坚守着“防线”,对96人进行隔离观察。
姚麟冲上抗疫“战场”,始于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当时,在广东省卫健委的号召下,45岁的中共党员姚麟作为“抗SARS”老兵第一时间响应,带头组建广东省第二批援助湖北武汉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医疗队。1月28日,他带领包括附属第六医院的16位医务人员在内的医疗队146名勇士奔赴武汉,深入疫情一线。
“打开舱门,就是战友”
这批队员们年龄最大的59岁,最小的22岁,在新发传染病面前,他们的应对经验不多,彼此之间缺乏配合。姚麟面临的第一个严峻任务是尽快让大家熟悉起来,形成战斗力。
利用从广州飞往武汉的短暂时间,他对队员们强调“打开舱门,就是战友”。通过严格的《医疗队员个人及酒店驻地管理指引》,给大家营造安全、舒适的港湾。第一时间进入病房,改建三区两通道以满足院感需求。
“我作为队长,在来之前,我就跟自己说,146人我要安然无恙地带回去。”姚麟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房消毒工作指引(第二版)》,要求队员严格按照《指引》操作。这份《指引》得到广东省卫健委的认可,已在整个医疗队中推广。根据《指引》,医院污染缓冲区设立一个专门的院感防控护士来负责消毒,并要求穿脱防护服时,队员之间两两监督提醒。在酒店驻地,队员也要在自己的房间形成一个污染缓冲区和绝对清洁区,营造安全的“港湾”。
这些方案随后在广东省各批医疗队中进行了培训和推广。
姚麟与队员讨论如何科学设置隔离病房病区环境
广东医疗队获评“武汉市工人先锋号”
在武汉第一批三家定点医院之一的汉口医院,姚麟带领队员从氧疗方式、营养支持、标准治疗方案、人文关怀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改,鏖战了55个日夜,共接收患者189人,其中危重症159例。
面对艰巨的抗疫任务,队员同样存在着心理压力。姚麟在抗疫一线紧紧依靠59名党员,迅速建立起一个临时党总支和11个临时党支部。截至3月22日凯旋返粤,医疗队中有83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占可递交人员的96.5%。同时定期通过心灵鸡汤加微信红包以及运动疏导的方式保持了队伍的战斗热情。姚麟所率广东省第二批医疗队获评“武汉市工人先锋号”。
“我们只是平凡人,只是此刻,历史选择了我们,而我们无愧于被选择。”姚麟说。
这或许就是所有逆行者的心里话。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简文杨、于田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林玮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