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核酸检测的现场,许多人或许没有注意到一些默默忙碌的身影:他们在结束采样时低调登场,收集、清理医护人员使用过的头罩、口罩、一次性手套、防护服、隔离衣、采样完的棉签等医疗垃圾。
实际上,这些医疗垃圾如不及时清理,则可能埋下隐患,如何收运处置医废垃圾,成为疫情防控工作链条中的关键一环。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此次负责支援天河区员村街道核酸采样。截至6月2日22点,中山六院已派出5批累计538人次,前往员村街道27个社区、天园街道6个社区进行核酸采样,每天,在核酸采集点都会产生大量的医疗垃圾。
晚上11点,当在队员们结束采样后,早在一边待命的医院工作人员逐一清理采集点现场的医用废弃垃圾,并严格按照处置特殊感染性废物标准流程,现场集中消杀后转运回医院,再统一交由医疗废物公司进行处理,防止二次污染。他们一干就是近3个小时,一直到凌晨2点,终于完成了“消毒消杀-封闭运输-专业处置”的标准作业流程。
截至6月3日0时,中山六院的后勤保障团队收集了近50个采集点的医疗废物,共回收420.8公斤,实现“应收尽收,日产日清。”
在转运过程中,工作人员在严格高频消杀的同时,严格按照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原则,切断病毒可能的传播渠道,保证了社区的安全,也为第二天采样的顺利进行。
医疗垃圾也有分类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废物常规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五大类。其中感染性废物是指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简单来说,在医院里使用过的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注射器、输血器、塑料试管等等都是属于感染性废物。对于此类医疗废物,需用黄色带盖医疗垃圾桶收集,并套专用黄色医疗垃圾袋。当容器3/4满时,垃圾袋打鹅颈结后,贴上专用封口标识。
而废弃的微生物实验室的病原体培养基、标本和菌种保存液等,经消毒或灭菌处理后再按照感染性废物进行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