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放化疗一年后出现肿瘤复发合并严重放射性直肠-膀胱-阴道瘘,来自福建的45岁陶女士反复出现阴道排粪尿伴肛门疼痛,无法坐立、行走,苦不堪言。近日,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结直肠外科、泌尿外科协作,为其成功实施高难度的全盆腔脏器切除术,在根治肿瘤、切除放射性损伤病灶的同时,也为恢复经肛排便保留了希望。
多学科协作联合手术。
放疗损伤漏尿漏粪
“睁开眼第一秒都是疼痛,闭上眼每一秒都是噩梦。”陶女士于去年发现宫颈癌,前期接受了常规放化疗、免疫治疗,病情得到控制,但近2个月,又出现阴道排粪尿伴肛门疼痛,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让她痛不欲生。
辗转于国内多家医院诊治,陶女士检查出“直肠-膀胱-阴道瘘伴妇科肿瘤局部复发”,随着病情加剧,各种药物止痛无效。经多番咨询后,慕名前来中山六院放射性肠病专科就诊。
据该院结直肠外科三区/放射性肠病专科马腾辉医生介绍,这是一种严重的放射性损伤晚期并发症,此类疾病治疗较为棘手,患者通常伴有顽固性漏尿漏粪、严重感染及疼痛,排便困难导致畏惧进食,继而出现营养不良、恶病质,长期的心理负担也会造成精神抑郁,形成恶性循环。
术前MRI显示:直肠与子宫、阴道融合,呈巨大空腔并与膀胱相通。
基于陶女士病情的特殊性,该院专家会诊后一致认为,多轮药物治疗均收效甚微,建议患者进行手术切除,这也是获得长期存活的唯一希望。“我希望这次治疗可以彻底缓解我的疼痛。”陶女士也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愿望。
微创切瘤造口保肛
经多学科评估以及多模式预康复管理的术前准备后,中山六院结直肠外科王辉、马腾辉团队与泌尿外科邱剑光、王德娟团队强强联合,为患者进行了“腹腔镜下全盆腔脏器切除手术”,历时9.6个小时,出血仅150毫升,完整切除了病变直肠、乙状结肠、膀胱、子宫、宫颈、阴道及受累的小肠、阑尾,并完成回肠代膀胱,降结肠经肛管拖出吻合(PE-Bacon手术)及预防性横结肠造口。为患者在根治肿瘤、切除放射性损伤责任病灶的同时,也为今后恢复经肛门排便争取机会。
术后,陶女士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很快能够下床活动并恢复进食,疼痛评分(NRS)也由术前的9-10分下降至术后1分。
术后第9天,陶女士顺利接受“肛门成形术”,进一步缓解排便不适症状,术后第16天康复出院。目前,她已基本恢复正常饮食,腹壁尿、粪双造口排泄功能正常,也不需要依赖止痛药了,心情也随之好转。
据了解,待半年后陶女士返院复查,若评估恢复良好,将有机会实施关瘘手术,恢复经肛门排便的功能。
盆腔外科最难手术
临床上,盆腔恶性肿瘤(宫颈癌、前列腺癌及直肠肛管癌等)患者接受高剂量放疗后出现的严重放射性损伤,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
据介绍,全盆腔脏器切除术可实现严重放射性损伤及肿瘤复发病灶的根治性切除,和对已被病情影响的相关邻近组织进行微创切除,还可以同时满足患者日常排泄的需要,极大改善生活质量。但该手术难度极高、时间长、创伤较大。据文献显示,全盆脏器切除平均手术时长逾10小时,术中出血量动辄超1000ml,为盆腔外科手术难度之最。
作为国内较早关注盆腔放射性损伤治疗的中心,中山六院结直肠外科三区/放射性肠病专科联合泌尿外科已成功开展该类手术9例,并取得良好的疗效。在已故学科带头人、国家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王磊教授的传承和带领下,该院牵头制定了首部《中国放射性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及《中国放射性直肠损伤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并于2021年11月牵头全国多中心多学科专家成立了“中国放射性肠损伤研究协作组”,致力于为这部分患者带来更安全、更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
【记者】江玲
【通讯员】简文杨 戴希安
编辑 朱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