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务、提重物、上下搬运……长期劳作的中老年朋友们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手部麻木无力,夜间痛醒,甩手、按摩手部后虽有缓解,但还是反复发作。50岁的李阿姨就深受此困扰,近日,她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康复医学科诊断为“腕管综合征”,接受“神经水分离术”治疗后疼痛消失,满意而归。
姜丽主任为患者进行注射操作。
手指麻痛反复发作
“半年前,我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前端经常有麻麻的感觉,以为按摩缓解一下就好,没想到越来越严重,半夜睡觉会被麻醒。”李阿姨表示,她平时经常做家务,手部麻、痛加重持续一周,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于是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康复医学科姜丽主任门诊就诊。
听完李阿姨的描述后,姜丽为其安排肌电图和超声检查,确诊为腕管综合征。
据了解,腕管综合征俗称“鼠标手”。多数是因为手和腕长期过度使用,引发慢性炎症损伤,导致“腕管”神经、肌腱等组织经过的“隧道”相对变窄,神经被卡住发炎,导致腕部疼痛、手指麻木无力,属于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卡压综合征还有腕部尺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等。
这类患者症状常反反复复,很难完全缓解。结合李阿姨的具体病情,姜丽建议使用“超声影像引导神经水分离术”进行治疗。根据治疗指南,第一次治疗进行糖皮质激素注射。
“明显感觉不麻了,手轻松了很多。”看到疗效立竿见影,李阿姨开心极了。
一个月后复诊,李阿姨表示,手麻症状明显改善,睡眠质量也提高了,指尖仍残余少许麻木,希望能得到进一步治疗。治疗团队在第二次追加注射5%葡萄糖溶液后,李阿姨手麻未再发作,活动自如。
注射给药松解神经
姜丽介绍,腕管综合征的传统治疗方法有两种,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轻症患者,可采用支具固定,口服止痛、营养神经类药物。重症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通过切开骨-纤维通道,解除神经压迫,但存在手术瘢痕或切口组织粘连的可能,症状缓解不彻底或有可能复发。神经水分离术作为一种新疗法,具有微创、安全、无痛的优势。
神经水分离技术是通过在受卡压神经和其周围组织间注入药液的新型治疗方式,以此增加被压迫的神经与周围组织、筋膜的距离,让受卡压神经“缓口气”。常用的注射液有糖皮质激素、5%葡萄糖溶液等。
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发展,肌骨超声已成为集诊断、评估、治疗于一体的重要方法。“超声影像引导为神经水分离技术保驾护航,让治疗更精准有效。超声影像可以直接观察到神经的形态变化,有助明确病因、评估受损程度,减少徒手穿刺(盲打)的相关并发症,用药更少,疗效更佳。”姜丽补充道。
一次治疗效果明显
姜丽提醒,如果反复出现手部疼痛、感觉异常,甚至有肌肉无力、萎缩等症状时,要及时就诊、及时干预,以防出现不可逆的神经病变。
那么,如何及早发现腕管综合征?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判断:
1.常见拇指、食指和中指麻木,酸胀、刺痛,活动笨拙等,指尖有针刺感或痛感,半夜常常被麻醒,症状经常反复;
2.长时间屈曲手腕时(玩手机、用鼠标、做家务清洁)麻木加重;
3.病情持续可见手部大鱼际肌萎缩塌陷;
4.叩击或压迫手腕中部,麻木或疼痛加重。
正中神经卡压、发炎,导致腕部疼痛、手指麻木无力。
姜丽表示,多数腕管综合征患者在接受神经水分离技术首次治疗后即可获得良好疗效。一次治疗大约20分钟,伤口保持8小时清洁干燥即可,不影响正常工作,后续追加5%葡萄糖溶液注射治疗能维持更好的疗效。该技术也适用于周围神经损伤、周围神经炎的治疗。
据悉,神经水分离技术已在中山六院康复医学科临床广泛运用,目前治愈腕管综合征患者近百例,取得了良好疗效。姜丽教授团队围绕超声影像引导神经水分离技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研究的相关文章,近期被收录于Frontiers in Neurology杂志。
【记者】江玲
【通讯员】简文杨 戴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