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报】为花甲老人 找到腹泻七年病因
媒体报道
阅读:

“ 如 果 这 次再治不好,我就放 弃 了 ”。 7 年来,全叔(化名)饱 受 腹 泻 困 扰却 屡 次 寻 医 未果,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下称中山六院)。最终,胃外科准确找到病灶并成功处理了这例罕见的胃空肠结肠瘘,让全叔重返健康生活。 10 年前,来自潮汕的全叔因十二指肠溃疡并狭窄在当地做了胃大部分切除术,术后恢复得不错。然而,术后第 3 年开始,全叔出现腹泻伴逐渐消瘦,在当地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没发现任何肿瘤,但严重时吃啥拉啥。 7 年来全叔反复住院 10 次,但其腹泻症状却逐渐加重,人虚弱得连迈腿、走路都困难。濒临绝望之际,全叔和家人慕名来到了中山六院求医。 “会不会是术后内疝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导致小肠功能障碍及腹泻?”胃外科王华摄接诊后结合以往检查结果,指出问题的关键。为进一步确诊,通过对患者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和腹部血管 CT 重建后,发现造影剂直接从胃流入横结肠,而肠系膜上静脉扭转近乎闭塞。这一次,终于找到了全叔的病根——胃空肠结肠瘘合并腹内疝!经过 10 天的肠内外营养,在胃外科彭俊生教授、练磊主任医师的指导下,王华摄团队主刀为患者进行剖腹探查。二次手术的复杂性医生们都有心理准备,但腹腔粘连的严重程度还是让在场的人都皱起眉头:腹壁、肝、胃、胰腺、结肠及胃空肠吻合口都粘连成了一块。经过 1 个多小时的细心分离粘连 ,终 于 将 内 疝 的 小 肠 进 行 了 复位,并显露病根所在——胃大切结肠前毕 II 式吻合后胃空肠结肠瘘形成。因为涉及胃、小肠及结肠,手术迎来最艰难的时刻,手术团队对原来过大的残胃进行了部分切除,并尽可能多地保留小肠,精准地对结肠瘘口进行局部切除,然后将原来的毕 II 消化道重建改为 RY 消化道重建,减少发生反流性胃炎的可能。同时仔细修补肠系膜间隙避免术后内疝的再次发生。术后第二天,全叔就能下地活动并进食流质,术后第八天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