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中山六院先后派出五批医护支援市八医院
媒体报道
阅读:

11月24日上午,中山六院第五批支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以下简称“市八医院”)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出征仪式如期举行。本批响应号召出征的医务人员共12位,本批医疗队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杨日雯表示,一定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平安归来。

据了解,为有效应对疫情,中山六院积极选派一线医务人员参与市八医院隔离病区人员轮换工作。自11月11日以来,医院已经先后派出五支队伍共计46人,集中前往隔离管理点参加抗疫工作。通过口述的方式,这些医护人员讲述了支援市八的工作场景以及点滴瞬间。


有什么都大家一起做,互相学习、互帮互助

讲述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王苏网

11月14日,我所在的第二批医疗队来到市八医院。最先做的还是培训:防护服的穿脱、各种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口罩型号的选择、N95口罩气密性的测定……尽管在来前已经操作了多次,但我们依然认真地完成了整个计划。当天晚上六点培训结束后,我们这一批医疗队14人就迅速被“拆分”,划到不同的病区:有的去白云方舱,有的去普通隔离病区,而我则跟另外两位同事分配到了隔离重症病区。

交班时我依然忐忑,毕竟对于一个呼吸内科普通病房的医生而言,重症患者的病情处理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幸运的是,我身边战友有很多ICU专科的医生,纷纷安慰“有什么大家一起做,互相学习、互帮互助”。

随后跟随主任查房的过程中,我还担任助手完成了一项深静脉穿刺。刚操作时真的非常紧张,但完成后甚至还有点小兴奋。其实,能趁着这个机会多多向ICU的医生请教学习也是挺好的!


大家在一起工作的机会很难得

讲述人:重症医学科 刘英

作为第一批医疗队成员,一到市八医院,我跟其他4名同事就进行了长达五个多小时的培训。病区的管理十分严格,要通过科室院感管理员的穿脱防护服考核后才可以正式开始工作。

市八医院里的重症医学科于10日晚上临时启动,摆在我们面前的现状是:时间紧、任务重,很多物资一时难以到位,但大家一边干、一边完善,工作渐渐有了眉目。

这里的医护团队来自广州各大重症监护室,大家在一起工作的机会很难得。比如说,第三天,我们就收治了一位骶尾四期压力型损伤的患者,这位患者大便失禁,整个脊柱到骶尾都存在压力性损伤。在病例讨论会上,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精妙见解:我院护理团队建议马上隔离大便,给予造口袋接负压收集大便;暨大的老师强调伤口的减压,需要摆放中线悬空卧位;中肿的老师更注重检测胃残余量,保证患者营养供给……大家各抒己见,疑难护理病例出现的问题都很好地给予了及时解决。

大家都很认真,我们也很感动与其他医院老师们的配合,在交流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说这里是战场一点都不为过

讲述人:全科医学科 孙宏雨

当抵达市八支援,我和所有的同事都迅速调整状态,无缝转换成“作战”模式。我们以最快的速度了解病区的规章制度、熟悉工作流程、掌握患者情况……说这里是战场一点都不为过。

经过多项“战前”培训与考核,我们顺利取得了“作战许可证”。每天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打针、发药、办理出入院、关注特殊人群,另外,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随时做好抢救的准备……长时间佩戴N95口罩,裹在防护服里,有缺氧、头晕症状是常事;头发、衣服湿透是常事;焦虑,睡不着觉是常事。但大家一直互相加油打气,互相勉励“做好防护,战胜疫情,安全而归”。

由于工作调整,市八医院的护士长把电脑班的任务交给了我。这个班要与多个部门打交道,是医疗、护理安全的第一道关口,工作上容不得半点马虎。幸运的是,身边的战友都很齐心,也很给力,让我有机会成为一个六边形战士。


全家都是抗疫勇士

讲述人:儿科 吴艳凤

得知支援市八的消息后,我第一时间就主动报名了,心里最放不下的是我的女儿,如今四岁半的她,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但在我问了她意见之后,她竟然很认真地说:妈妈,你去。

据了解,吴艳凤的丈夫,中山六院急诊科瞿浩航今年七月初就已经自愿参与负压转运救治工作。工作风险大、任务重,夫妻两人工作时间有别,疫情期间两人之间的联系都难免减少。吴艳凤表示,双职工外派支援,家人虽然有点担心,但最后也还都能理解,并支持他们的决定,帮助他们巩固后小家庭的大后方。

此外,吴艳凤的双胞胎姐姐肿瘤内科吴艳鸾,前不久刚从支援荔湾区抗疫归来,目前已整装待发,随时准备着作为出征方舱。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简文杨、唐小雨

图由院方提供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李津


原文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id=1947293#/detail/1947293?site4&column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