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11月29日广州疫情防控发布会消息,广州全市方舱医院28日当日出院(舱)5428例,本轮疫情累计出院(舱)32669例。广州市卫生健康委提示,天河区疫情需高度关注,近两日发展迅速。
11月29日晚,位于天河区奥体中心南面的体育公园地块应急项目东区正式交付,并迎来首批患者。该项目作为天河区方舱医院,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整体规划建设2565个打包箱,共7000个床位。东区可提供4144个床位,并设有护士站、紧急抢救区、物资楼、医护楼等。
为保障按时按点的接收客人和全方位做好服务,28日晚至29日凌晨,园区灯火通明,出现一群“小蓝人”的忙碌身影,他们是穿着洗手衣的医护人员,有外科专家大咖、年轻的护理姑娘,他们汗流浃背,齐心协力的对园区最后的布置,接龙传送物资,组装消毒机、客房衣柜,分发生活用品,整理床单被套等,争分夺秒的开展着最后的准备工作。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成建制接管天河方舱医院,派出195名人员组成医疗队。据院方介绍,截止30日凌晨3:35,120指挥中心转运车辆共计30辆次,25台大巴,5台救护车,收治910人,大部分来自海珠区,小部分来自天河区。
细雨中出征,提前介入
天河方舱医院11月29日开始接收首批患者,而中山六院的医疗队在25日就迎着细雨出征,做好准备。
“我的身份让我不能退缩。”
“只要我们众志成城、携手并肩、守望相助,就一定能战胜病毒,赢得胜利,守护好我们美丽的羊城!”
“同战疫互监督,携手共争零感染。盼归时共举杯,疫去风清自由行!”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只有疫情控制下来,大家才能回归正常的生活,患者才能正常、方便、高效地寻医问药。”
11月25日下午,中山六院举行第二批支援方舱医疗队出征仪式,院长文卫平、党委书记李汉荣、医院领导班子成员以及近医疗队员出席本次仪式,中山大学副校长兰平教授专程赶来给队员送行。
中山六院院长助理郭学峰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介绍:“我们组织了医疗、护理、康复、药学和行政人员,一共195人,其中医生33人,涵盖内科、外科、妇产、儿科、神经内科、重症、麻醉、肾病和老年病学科;护理团体150人;康复技师2人,药师2人;行政人员8人。”
11月24日,天河方舱医院首期开始交付。中山六院明确了托管责任,从25日早早开始介入,对园区筹建、运行等诸多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健康疏导,将在舱内布置科普宣教园地以及开展文体活动;重视医护人员进出口卫生区域的布局,要求在医护人员出口处的缓冲区、一脱区、二脱区等位置加装对讲系统,并安设院感管理人员对医务工作者防护服的穿脱进行全程监督与指导……
“传染性疾病相关的医院,流程、布局、感控的要求极高,我们都要参与到运营前的工作,千头万绪,在短时间里尽最大努力完善、处理。”到11月29日正式接收患者的时候,中山六院医疗队已经连续奋战多日,郭学峰介绍,正因为前期的介入,以及加强人人培训、个个过关,所以医疗队能够尽快、尽好地启动工作。
多方位提供人性化关怀
11月30日,天河方舱首批收治人员已经安顿下来。根据人员的年龄、身体情况,实行男女分区,对老人和儿童安排了温馨客房。
《南方》杂志记者采访中山六院医疗队的时候,队员们都称呼收治人员为“客人”。
“因为方舱主要收治无症状和轻症的人员,治疗上对症治疗。部分人员尤其是儿童发热和咽痛比较多见,主要是用一些解热药,物理降温,叮嘱他们多喝水;对于合并有基础疾病的客人,给予相应的处理;另外也做好预案,对于突发的严重疾病,进行紧急救治,病情稳定后再转运定点医院。”郭学峰解析,收治的人员更多需要关注的是对病毒的恐惧和陌生环境的焦虑,这方面需要医护人员的科普,关心、沟通交流和心理疏导,这方面需要有良好的耐心和沟通技巧,所以医疗队称他们为“客人”,“本身就是一种对病毒恐惧的心理疏导和疫情下心理焦虑的安慰。”
项目硬件上也体现了人文关怀。
根据项目承建方中建四局的介绍,随着广州应急项目的建设,基础设施、设备也在不断完善,以更好的条件应对疫情防控要求。
天河方舱每间病房均安装新风系统。为了确保污染区废弃气体安全排放,项目没有采用普通的排气扇+分体空调设计,而是按照负压要求新增了抽排风系统,排风量按每人不小于150立方米/小时设计,抽排风系统每小时可提供6000立方米的新鲜空气,可满足同时容纳40人的空间需求,即使一个房间按最高容量10人入住,也能够保持空气清新。经过箱式过滤消杀装置过滤清洁后,实现废弃气体有组织排放,以满足传染病学的需求。
每间病房门口均设有应急呼叫装置
每间病房均安装了新风系统
延伸阅读:设计上注重隔离污染
项目设计上,如何科学地减少污染、避免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
按照洁污分离、医患分离设计
建设方中建四局介绍,项目按照“三区两通道”设计,即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缓冲区),患者、医护分设两个通道,整个交通流线按照洁污分离、医患分离进行设计,规避交叉感染的风险。
项目工期时间短,且具有单体负荷大、抽排风系统体量大、空调安装数量多、消防用水与污水处理量大等特点,施工较同类方舱医院更为复杂。项目供电干线采用双拼大电缆,污染区采用负压系统。
该工程充分发挥中建四局集“设计+采购+施工”于一体的优势,采用“装配式”建设模式,楼梯间、卫生间等部品部件均实现工厂化生产,展现了装配式建筑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的特点。
空调冷凝水集中收集处理
污水处理是应急项目建设中所遇到的重点难题。应急项目的污水主要来源是医护区与病患区的生活废水,以及一定数量的医疗废水。据了解,应急项目上的污水、空调冷凝水都是集中收集,在污染区和清洁区之间设置有消毒罐,每天进行几次消毒处理,再经过污水处理池,进行三级消杀处理后再排放。
项目设置1个220立方消防水箱、1个550立方不锈钢化粪池、1个50立方二次消毒池、1个110立方预消毒池,能同时满足整个场地的消防用水与污水处理需要。
在消毒杀菌方面,项目在患者入院处、出院处及卫生通过区(半污染区)均设置了独立的消杀间,配备了紫外线消杀和移动式过氧化氢喷雾消杀机。对接送患者的大巴车,采用过氧化氢喷雾消杀机对大巴内部进行半小时以上的消杀处理。项目还设置了医疗垃圾暂存间和污染被服暂存间,进行分类存放。对污物(医用废物)的收集处设置在污染区的下风向,这样可以避免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
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将为广州市积极应对突发状况、强化疫情防控防线再增添一道保障。
【记者】杨洋
【通讯员】简文杨 张源泉 苏润菁
【责任编辑】林若川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频道编辑】周丽娜 李卓华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郭芳 林若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