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论坛报】结直肠癌治疗新靶点
媒体报道
阅读:

本报讯(通讯员 简文杨 戴希安)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病学研究所李孟鸿、刘庆欣团队于《细胞探索》(Cell Discovery)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发现染色质重塑蛋白CHD6在结直 肠癌中高表达,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这意味着CHD6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新靶点。此外,研究还指出,CHD6的高表达也预示着对EGFR抑制剂西妥昔单抗更敏感,可能成为预测其敏感性的分子标记,为肿瘤的个体化用药提供了新思路。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基因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而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在调控基因的转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团队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染色质重塑复合物CHD6在结直肠癌中有高比例的扩增,且CHD6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而其功能依然未知。研究团队首次构建了肠道特异性敲除CHD6的转基因鼠,并发现肠道特异性敲除CHD6可以抑制AOM/DSS导致的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电镜下观察现,CHD6敲除鼠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其肠组织中短型的线粒体更多,且线粒体中嵴的数目减少。而线粒体的形态与嵴的数目与线粒体能量代谢及稳态相关,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的功能与肿瘤的发生、转移及肿瘤免疫密切相关。

最后,该研究构建了KRAS和BRAF 野生型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模型,发现 CHD6高表达的肿瘤对西妥昔单抗更敏感,这一研究提示 CHD6 可以作为西妥昔单抗用药前的考量因素,为肿瘤的个体化用药提供了新思路。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李孟鸿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刘庆欣助理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张博煜博士为第一作者、温炜杰博士研究生为共同第一作者。

《中国医学论坛报》_page-0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