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健康头条】益生菌能辅助治疗结直肠癌?中大硕士生“毕业论文”发在了高分国际期刊
媒体报道
阅读:

补充肠道益生菌,能辅助治疗结直肠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李孟鸿教授团队一项成果近日在国际期刊Gut microbes(即时IF=11.963)上发表,揭示了丁酸梭菌在结直肠癌治疗中能发挥辅助作用,并阐明了其机制。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还只是该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相关研究是其硕士毕业论文的一部分。


成果近日在国际期刊Gut microbes在线发表


这种益生菌能提高放化疗疗效


人体中有两类基因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其中一类是原癌基因(可简单理解为促进肿瘤发生的基因),另一类是抑癌基因(抑制肿瘤发生的基因)。


MYC就是一类“明星”原癌基因, 包括C-MYC、N-MYC、L-MYC等,这个基因家族及其产物可促进细胞增殖、永生化,在多种肿瘤形成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因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论文通讯作者、中山六院胃肠病学研究所教授李孟鸿介绍,目前在微生物组与癌症研究的重要进展中,已确定肠道中的益生菌能对宿主的生理和免疫机制产生影响,具有调节与对抗肿瘤活性的功能,在人类癌症中可以起到关键的保护作用。


中山六院研究团队瞄准的是丁酸梭菌。虽然名字有点陌生,但这是人类肠道中存在的一种芽孢杆菌,具有极强的整肠作用,可抑制肠道中的致病菌,促进肠道中有益菌如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生长。


此前,丁酸梭菌已被报道可参与调节多种疾病和癌症,但这些调节作用的基础机制还没有被阐述清楚,大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中山六院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丁酸梭菌通过调节包括对MYC促癌基因在内的关键信号分子,重新编程了结直肠癌的增殖、迁移、干性和肿瘤生长。研究团队还发现,丁酸梭菌可以通过破坏MYC的稳定性来抑制癌细胞增殖/转移,以提高5-FU治疗(一种化疗药物)的效果,还能增强anti-PD1(一种免疫治疗药物)的疗效。


“结直肠癌病人常常要接受化疗、免疫治疗。化疗有一定的副作用,免疫治疗在部分病人身上可能出现‘无应答’的情况。”论文第一作者、中山六院硕士研究生徐晖介绍,研究团队在动物模型实验中证明了,丁酸梭菌能对化疗和免疫治疗起到辅助的效果,“这是此前没有人做过的,也是接下来可以研究转化的方向。”


丁酸梭菌有调控5-FU化疗耐药和增强anti-PD1免疫治疗疗效的作用


“得到好的数据就像收到礼物”


将“毕业论文”发到国际期刊上,要怎样才能做到?徐晖说,自己在本科时期已经对肠道菌群的相关研究感兴趣,导师李孟鸿也一直认为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与疾病有着极大的影响,值得探索,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做菌群与癌症相关研究方向。不过,她所在的课题组比较擅长于信号通路相关的癌症机制研究,此前还没涉及过菌群相关研究。


“因为团队里没人做过,所以包括器械设备准备,基本实验方法设计等,都要从头开始学习。”为此,徐晖还特意到兄弟单位学习菌群培养的技术,摸索出一套操作流程。


一开始,完成课题的思路还不清晰,徐晖尝试了很多路径,并且把结果都拿到导师面前讨论。“教授学识渊博,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储备,可以从海量结果里面找到有价值的‘金子’然后指明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确认研究方向后,她进入了规律的研究,和其他同学一样工作日早上9点到实验室“打卡”,白天根据前一天定下的任务清单来完成实验,晚上集纳结果、分析数据,看文献,直到23点左右才离开。


“听起来好像有点枯燥,实际上是好奇和热爱成为习惯了。”徐晖说,做实验想要的肯定是正反馈,从设计实验到执行最后完成,一般以一周为单位,如果一个试验周期结束后得到的数据很理想,“就会像收到礼物一样开心”;遇到困难,她会通过查文献、课题组讨论等方式,想方设法去解决,“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痛苦并亢奋的过程”。


目前,她正在完善自己的毕业论文,同时备战博士研究生选拔。“论文成功发表,给了研究生生涯一个比较完整的句号,是好的结果,也是好的开始,对我的职业规划有很积极的作用。希望自己能从肠道菌群这个切口出发,探索更多人体的奥秘,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