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网】中山六院发布骶前肿瘤诊疗地图,六成以上患者来自省外
媒体报道
阅读: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肛肠外科主任任东林教授团队发布骶前肿瘤诊疗地图。截至2023年7月21日,该团队已成功为226例骶前肿瘤患者完成切除术,其中62%的患者为跨省求医,围手术期内各项数据反馈均可观。


去年7月,还在内蒙古的求学的小李体检时查出骶前巨大囊肿。当地医院给小李做了手术,但手术后小李还被告知造口无法回纳,考公等事宜也因此被耽误。提及术后居家的那些日子,小李一度哽咽。



中山六院肛肠外科主任、盆底及肛肠疑难疾病诊治中心主任、盆底肛肠外科首席专家任东林教授介绍,骶前肿物是一组包含了多种疾病类型的肿物,骶前囊肿最为常见。大概30%的骶前囊肿会自发产生感染,从而导致骶尾部疼痛及肿胀。45%-50%的骶前肿瘤属于恶性或伴有局部恶变,万一处理不及时,会向远处转移,危及患者生命。


手术是治疗骶前肿物的主要方法。由于骶前肿物所在位置非常特殊,骶前间隙是直肠与骶骨之间的潜在间隙,除了空间狭小,该区域的组织结构也非常复杂,其上界为腹膜反折,下界为肛提肌和尾骨肌,两侧为输尿管、髂血管和骶神经。术中稍有不慎,伤及血管容易引发大出血,重则危及患者生命。另外,手术对如何保全患者功能同样提出挑战。“前不久接诊过一个来自江浙的患者,在当地做完手术后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这是因为术中不小心伤及了患者的骶神经根。”任东林教授团队成员张迪副主任医师介绍。


去年底,小李来中山六院就诊。术前评估时,团队通过盆腔磁共振发现小李的骶前囊肿仍然残留,残余直肠顶端出现肠瘘,与周围的囊肿致密黏连,分界不清。


得知小李今年刚二十出头,工作等事宜也被病情耽误了许多,经过充分的术前讨论,任东林教授团队决定将原本分两期手术的想法改为一次性完成手术。


任东林介绍道,手术主要有两个挑战:一是由于此前手术导致小李骶前周围结构出现紊乱,这种情形下,完整切除骶前囊肿较为困难;二是要回纳乙状结肠造口并尽量多地保留直肠功能,也关系到女孩术后的生活质量。


同小李本人及家属沟通后,团队给小李施行经腹骶联合入路完成手术。即先经腹关闭乙状结肠造口,充分游离乙状结肠使其有足够的长度与远端的直肠进行吻合。然后翻过身来,经骶入路将直肠瘘与骶前囊肿一并切除,尽量保留远端正常的肠管,而后将经腹游离的乙状结肠与直肠进行吻合。


“那会儿经常需要扎针,手都被扎青了。有个叫‘玉梅’的护士,她发现后,下班就去买了个土豆拿给我,说切片贴在手上可以消青,让我特别感动。”复查的间隙聊起来,小李说,这个细节让她非常暖心。



由于骶前肿物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部分患者会出现会阴部或骶尾部的持续性疼痛等症状,相当一部分比例的患者被误诊为肛周脓肿或者肛瘘,更有患者发现时肿物已经体积巨大,压迫盆腔周围脏器及神经,引起排便困难、下肢活动障碍等。


古稀老人江叔就属于不知不觉“负重前行”的情况。由于此前未能察觉出任何异样,当子女得知江叔病情时,肿瘤已长了半年有余。考虑到江叔的骶前囊肿呈现多囊形态,从肛周一直延续至膀胱和精囊腺的平面,任东林教授团队同样采用腹骶联合入路帮江叔顺利切除肿物。



任东林教授表示,目前骶前肿瘤的主要手术方式有三种:经腹、经骶、腹骶联合入路手术。团队会根据肿物的大小、位置、良恶性等多个因素设计合理的手术入路,在保证肿物完整切除的前提下尽量保护患者的功能。


同江叔情况类似,辗转就医的马女士的骶尾部肿物已大至23cm×16cm,近哈密瓜大小。经检查,张迪副主任医师发现,尽管肿物巨大,但主体位于肛提肌以下,考虑到马女士尚未婚育,最终采用经骶入路切除。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简文杨 戴希安 唐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