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客户端】直肠癌术后也能“幸福排便”,这个肠功能障碍风险预测工具最新发布
媒体报道
阅读:

放疗联合根治性保肛手术是目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最常用的治疗方式,患者在保留肛门的同时还能获得相对良好的肿瘤学预后。但是,此类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往往不理想,不少患者恢复经肛排便后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失禁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部分患者不得不再次选择肠造口手术以减轻痛苦。因此,如何提前预测放疗联合保肛手术患者术后肠功能障碍的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部分高风险患者因此可以尽早获得个体化预防和支持措施,甚至规避不必要的保肛手术。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恶性肿瘤,我国大约1/3到一半的结直肠癌发生在直肠。随着抗肿瘤药物、放疗、手术等恶性肿瘤治疗技术的发展,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目前已达70%左右,越来越多的患者不仅仅追求生存时间的延长,还要求更高的术后生活质量。但是,近40%的患者在直肠癌保肛术后会发生严重的大便失禁、便频、排便困难等症状。

针对上述问题,得益于中国放射性肠损伤研究协作组的支持,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近日,中山六院结直肠外科王辉/秦启元团队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晓燕团队、北京友谊医院姚宏伟团队,在消化系统疾病国际权威杂志Gastroenterology(IF=29.4)发表题为《构建及验证一项直肠癌放疗联合保肛手术后肠功能障碍风险的预测模型》的研究论文。文中建立的PORTLARS预测模型不仅可在术后早期评估新辅助放疗联合保肛术后患者发生严重肠功能障碍的风险,还可在术前模拟手术情景下推测手术方式带来的功能缺失,为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