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疾病暨第五届病理诊断高级研修班圆满落幕
医院动态
阅读:

202318日,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主办、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CCCF、广东省临床医学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第五届上消化道疾病暨病理诊断高级研修班在广州成功召开,本次研修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专家主题讲座、罕见及典型病例分享、互动讨论,共享上消化道疾病病理诊断要点和经验及最新研究进展,整场活动吸引全国诸多同行关注,参会人数达八千余人次。

图片1.jpg

开幕式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病理科黄艳主任主持,中山大学副校长兰平、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刘秀丽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兰校长对各位专家参加此次会议表达了热忱的欢迎,同时对近年来中山六院病理科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病理数字化诊断不断发展的时代,希望青年才俊们不断努力,打造更好的病理诊断平台。刘秀丽教授对年轻病理医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年轻人相互学习,学会分享,共同进步。

图片1.jpg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黄艳主任

图片1.jpg

中山大学 兰平副校长

图片1.jpg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刘秀丽教授

此次消化病理研修班由黄艳主任和刘秀丽教授共同策划,有幸邀请到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马长青副教授、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Kathleen Byrnes助理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周炜洵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薛玲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薛丽燕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叶子茵教授等多名专家学者组成带教导师团队,分享诊断经验,并诚挚邀请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邵春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扬教授与本科室范新娟副主任医师、徐亮博士共同主持会议。

图片1.jpg

开幕式结束后,国内外知名病理学专家围绕着会议主题上消化道疾病病理诊断进行了专题报告,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刘秀丽教授总结并分享了食道常见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经验,刘教授从食管正常组织学、无炎症的上皮损伤/反应性变化、上皮损伤/炎症的组织学模式到诊断误区,细致的梳理了食道常见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要点。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马长青副教授通过图文结合,从小肠上皮损伤模式、免疫相关小肠疾病、医源性损伤以及感染性肠炎四个方面详尽地讲解了小肠非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特点、诊断难点及鉴别诊断。

图片1.jpg

北京协和医院周炜洵教授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类分级、内镜评估、组织学评估,详尽地阐述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路径及鉴别要点。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Kathleen Byrnes助理教授分享了五例感染性上消化道病例,很好地呼应了刘教授与马教授的授课内容,使学员们受益匪浅。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薛丽燕教授详细讲解了食管早癌及癌前诊断要点,从病理与内镜表现相结合,精准诊断肿瘤与非肿瘤,避免治疗过度或不足。

图片1.jpg

图片1.jpg

黄艳主任结合中山六院的经典病例,讲授了胃镜活检的诊断陷阱,并用披着狼皮的羊形象地比喻胃黏膜缺血毒性损伤模式。

会议下半场主要以病例分享的形式展开,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正洋博士、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陶丽丽博士、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房惠琼主任医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辉博士、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主治医师王超、刘海玲分享了10例胃肠道罕见及典型病例,从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疾病的诊断思路及鉴别,引发了与会专家广泛、激烈的讨论,为学员们开拓视野,启发思路。

图片1.jpg

此次研修班旨在与全国病理同仁分享上消化道疾病的病理诊断经验并交流心得,不仅促进了中美两地病理同行的相互了解、交流与合作,更为全国各地的病理同道献上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此次会议的讲座内容与病例分享一脉相承,由理论到实践,充分阐明了上消化道疾病的病理诊断思路,提高了参会者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认知,得到了同行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