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授业,医道绵长;躬耕教坛,强国有我!
十几年来,中山六院的“园丁”们始终躬耕于医教研一线,他们以培养医学人才、提升医疗服务质效、传承医者仁心为己任,为六院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不竭动力,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今年9月10日是第39个教师节,为激发我院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发挥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推动我院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特推出教师节师者风采宣传专栏,一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中山大学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们的风采!
李思涛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儿科、新生儿科
名师简介
李思涛,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儿科副主任、新生儿科主任,儿科教研室副主任,院级教学督导。
学术任职: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海医会新生儿专委会委员/消化营养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小儿遗传代谢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所获荣誉:获中山大学第十四届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多次获得中山大学“叶任高-李幼姬”临床医学专业优秀中青年教师奖教金优秀教师奖、中山六院教学先进个人、优秀住培带教老师称号。
医疗专长:从事儿科临床工作约16年,熟悉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擅长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危重症的诊治。
怀揣一腔质朴的热忱
托举众多家庭的希望
回想自己为何选择成为一名儿科医生,李思涛说:“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挽救他们,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更加有成就感”。
李思涛2008年研究生毕业,进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工作,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他进入南方医科大学继续学习深造,并于2019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今年被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聘为主任医师。在肖昕教授等前辈的引领下,他在危重早产儿救治、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等领域潜心钻研,造福无数家庭。我院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成功率达到95%,超低出生体重新生儿救治成功率达到90%。
对待患儿及其家庭,他温厚宽容。“儿童跟成人不同,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准确地表达自己身体的不适,只能靠儿科医生自己去引导、发现,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很强的沟通能力,这样才能发现问题的蛛丝马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对家属有耐心和包容心。”
医术、温度缺一不可
“再生父母”当之无愧
“李主任您好,宝宝现在没有吐奶了,目前发育得很好。要不是遇上您这样的好医生,都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真的很感谢你,你的恩情像父母一样,给予了他生的力量,感恩!感谢!等宝宝有了记忆,我一定会告诉他这段特殊的经历,记住你们这些有爱的人!”
这段话来自一个27周早产儿宝宝的家长。患儿出生时体重仅1.0kg,同时合并很多并发症,严重的吐奶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完善相关检查后提示幽门肌肉稍肥厚,给予相关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宝宝连5ml的奶都无法耐受,家长非常焦虑。李思涛仔细整理患儿病史后,排除病理性原因,考虑为先天发育不良,当即安抚家属:“这个问题你们不用过分焦虑,我们先不做手术,尝试给他调整体位并加强吸吮锻炼,相信会有改善的。”通过一周的尝试,患儿吐奶的问题得到解决,出于关切与负责,李思涛从后期持续随访中得知,目前宝宝发育良好,各项发育指标成功追赶上同龄儿童。
儿童疾病通常起病急、变化快,儿科疾病诊疗难度大;同时家长对诊疗的要求比较高,医患矛盾时有发生,这很考验儿科医生的专业素养、处事能力。对此,李思涛有自己的心得。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我们需要成为一名有温度的医生,为病人着想,减少痛苦,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作为一名医生要做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李思涛说:“恰当的安慰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初为父母的新生儿家长,他们往往会非常焦虑患儿的情况,及时跟家属沟通病情,并给予人文关怀,会使我们的临床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
教育研学共情共心
人文关怀向远向深
“如何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生是我们的医学教育需要去思考的问题,一名优秀的医生在拥有精湛医学技能的同时,更应有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李思涛将“共情教育”融入了教学中,他和团队将“情景模拟教学”和“共情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共情”在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开展相应研究,将研究结果反馈到教学中来,真正做到了教研一体,以教促研,以研优教。“我们这项工作不仅局限于本科或者研究生阶段的医学生,我将把我们的共情理念及课程推广给更多的医务工作者,这是我一直想要做的事情。”
对待莘莘学子,他融情入教,苦心育人。他始终秉持“以德树人、以情育人、以志扶人、以智启人”的育人原则,将“共情教育”融入教学中,以期培养更多为患者着想、懂得人文关怀的医生。
学生何桢说:“我的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他的教学方式和对学生的关怀深深影响了我。他总是充满激情地讲授课程,他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和互动,他愿意花时间与每个学生交流,解答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他的支持和鼓励让我更有信心去面对学业上的挑战。”
此外,李思涛鼓励科室同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在他的指导下,本科室的刘梦娴医生荣获2022年中山六院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022年中山大学十六届临床教师技能大赛儿科组特等奖等多项荣誉。在李思涛的组织下,儿科教研室的同事们常常开展教学经验分享的活动,“教”以共进,“研”以致远,秉承教育的初心,逐源执教之路。
科研与临床,相因相成
在李思涛看来,科研工作来源于临床又高于临床,大家研究的问题来自临床,研究成果又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首先,要学会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更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其次,对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要敏锐,这就要系统地学习文献,多读多看多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科研思维。只有将临床和科研融汇到一起,才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患儿中心”永不忘
思政引领助成长
中山大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场景让李思涛记忆犹新,在备赛、比赛的过程中,以有亮点、有难点、有创新为导向,他几番探索、反思,功不唐捐终入海,他领悟总结出“几把刷子”。
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把比赛当做展示的舞台,充分准备并展示个人风采。在设计内容时,应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当表述明确、具体,教学过程应连贯、具有逻辑性,教学时间分配合理。思政部分更应紧密联系临床工作,从实际的案例出发,帮助学生更好进入角色。在准备过程中,可以借鉴优秀的教学案例,对教学方式进行适当创新。
其次,无论是在日常的医疗活动还是比赛中,都要坚持做到“以患儿为中心”。让李思涛记忆深刻的是,比赛中进入体格检查部分时,患儿哭闹不安,他两次请实习同学先安抚患儿,但由于比赛全程不间断录音录像,实习同学受到紧张氛围的影响,继续坚持给患儿做体格检查。见状,他立刻上前请实习同学暂停体查,先安抚患儿,如果还是哭闹不安,只能先回到示教室继续其他内容,最后再补做相关检查。大家都忐忑这段意外的“插曲”会失分严重,但“以患儿为中心”的原则获得了评委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团队顺利进入决赛并获得特等奖。
最后,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工作。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需要结合课程的内容、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等深入挖掘相应的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中,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李思涛经常结合临床案例,把“国家对医疗工作的重视”“妇幼保健工作实施效果卓然”“以患者为中心”等思政元素融入具体的诊治方案讨论,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以期培养技术过硬、德医双馨的医学人才。
对医学生的寄语:
一面是恪守的医德,一面是未知的风险,以凡人之躯探行崇高的医学之路,当对前路感到迷茫时,当以梦想和初心为导向,厚积薄发,笃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