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左涛等揭示小肠粘膜噬菌体群在克罗恩病中的紊乱或为致病元凶 | Nature communications
医院动态
阅读:

图片

克罗恩病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反复发作为特征的炎症性肠病亚型,与外源宿主因素(人口地理、饮食、药物和生活方式)和宿主生理病理因素(病程和表型)有着复杂的联系。虽然克罗恩病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肠道微生物群的紊乱已被证明与克罗恩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除细菌之外,肠道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噬菌体,调控着肠道细菌群的结构与代谢,同时参与了肠道粘膜免疫稳态的维持。

现有的关于克罗恩病微生物群的研究大多是基于粪便菌群的研究,对肠道黏膜水平的噬菌体群改变或其在克罗恩病炎症中的致病性知之甚少。

近期,我院左涛研究员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16.6)上发表题为:“The gut ileal mucosal virome is disturbed in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and exacerbates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in mic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克罗恩患者存在小肠粘膜噬菌体群物种结构和功能的紊乱,以及粘膜噬菌体-细菌微生态网络的失调,并发现克罗恩病患者小肠粘膜噬菌体能够通过重塑肠道细菌群和影响噬菌体-细菌微生态网络,激活宿主肠道粘膜抗微生物相关通路,在炎症性肠病中产生致病作用。这些发现强调了粘膜噬菌体组在克罗恩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以及粘膜噬菌体组恢复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图片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小肠粘膜噬菌体群在人群中的高度异质化,发现其主要由Microviridae, unclassified Caudoviricetes family, Circovirida以及Anelloviridae(科水平)构成。通过克罗恩病患者与健康人群小肠粘膜噬菌体群比较,研究发现前者粘膜噬菌体群出现了明显的紊乱,伴随着侵染病原菌噬菌体的显著缺失,以及Torque teno viruses(真核病毒)的显著扩张。同时,克罗恩病患者小肠黏膜噬菌体-细菌群微生态网络出现明显失调,在健康人中普遍存在的以Bifidobacterium和Lachnospiraceae为核心的噬菌体-细菌互作网络被显著削弱,而以Prevotella为核心的噬菌体-细菌互作网络在克罗恩病中被显著强化。

图片

研究队列的纳入及研究流程示意图


随后,研究发现在克罗恩病治疗药物中,相较于其他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的使用对克罗恩病小肠粘膜噬菌体群结构及粘膜噬菌体-细菌微生态网络的重建表现出最佳的恢复效果。此外,膨化食品的食用能够显著降低食用者的肠道粘膜噬菌体群的丰富度及多样性,而咖啡的饮用对肠道噬菌体群的功能恢复表现出积极影响。

最后,研究人员在DSS及TNBS肠炎模型中分别证实了克罗恩病患者小肠粘膜噬菌体在肠炎中的致病性。并揭示了肠道粘膜噬菌体群通过重塑肠道细菌群和肠道噬菌体-细菌群微生态,形成以Prevotella为核心的噬菌体-细菌群微生态网络,并激活肠道粘膜微生物感受/防御相关通路,促进肠炎进程。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人体小肠粘膜噬菌体群的结构,其在克罗恩病患者中的紊乱,以及肠道粘膜噬菌体-细菌群微生物互作网络的失调在肠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促炎作用;提示了在克罗恩病的临床治疗中,内镜下肠炎缓解与肠道微生态的重建、恢复是非同步的,而疾病缓解期肠道微生态的持续失调很可能会导致肠炎的复发;强调了克罗恩病临床治疗中重建肠道微生态的重要意义。

我院左涛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我院曹智睿、范德军及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杨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或复制以下地址至浏览器: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5794-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