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肠道侦察兵
医院动态
阅读:

(通讯员简文杨 讯)

418的“名医有约——家庭医生健康大讲堂”上,第三期堂主----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消化内科主任李初俊教授结合生动的案例,给听众带来了一场与肠道侦察兵(胃肠镜)的约会。

一百多年来,消化内镜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也变成了一个大家族,包括:硬管式胃镜、可屈式胃镜、纤维内镜、电子内镜、超声内镜、放大内镜、胶囊内镜、小肠镜、荧光内镜、共聚焦内镜……李初俊教授从中挑选部分给大家做了介绍。首先是因为无痛方便的内镜新贵胶囊内镜。对于胃镜、肠镜均难以到达的小肠,胶囊内镜可以顺利经过小肠各段,可以作为小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然而,胶囊内镜的前进速度没法控制,到了胃这样一个囊状空间里,很有可能就像孙悟空翻筋斗,一个筋斗从贲门翻到幽门去了,很容易漏诊胃部病变。因此,怀疑胃部有问题时,只有在年老体弱、病情危重等情况下,病人无法耐受插入式胃镜,医生才建议进行胶囊内镜检查。李初俊教授还介绍了最“名不副实”的内镜----十二指肠镜,它并非用来诊断十二指肠疾病,而是在胆道、胰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才展露才华。

在消化内镜史上,无痛内镜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李教授强调,其实无痛内镜对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是最高的。在作普通胃镜肠镜时,如果消化道被内镜过度牵拉,患者往往叫痛,其反应可以帮助医生作出判断。然而,在麻醉状态下,内镜的进退完全取决于医生的手感。据研究,无痛内镜的穿孔率高于普通肠镜。因此,无痛内镜虽然更轻松,风险也更大。降低风险的前提是选择正规医院、操作技术过硬的医生,

李教授还说到,很多患者担心的麻醉风险其实并不大。注射药物后,10~20秒钟就可以进入梦乡。大约10分钟后,检查结束,麻醉师停了药物,轻轻叫一声,患者就从梦中醒来,往往比清醒镇静胃镜恢复知觉还快。

近些年亚太地区结直肠癌发病人数迅速增加,但是缺乏相应的筛查指南。因此,亚太地区结直肠癌工作组与各国专家一起,通过对文献和各地区资料的分析,形成了一系列共识推荐。作为亚太地区结直肠癌工作组成员,李初俊教授摘选了部分专家共识,为听众做了解读。

l         亚太15国专家均认为,结肠镜检查是大肠癌筛查的推荐方法。

l         亚洲某些人种(例如:日本、韩国和中国),较其它人更易患大肠癌,应更早(50岁前)、定期接受大肠癌筛查,特别是有肠癌家族史者。

比较亚洲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大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发现,发病率基本一样,但亚洲国家的死亡率远大于欧美发达国家。为什么有这种差距?李教授指出,原因很简单——在中国,超过80%的大肠癌被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了。

短短的两小时,李教授用大量的实例告诉听众,随着器械技术以及医生操作水平的提高,人们已可以很轻松地接受胃肠镜检查。有一位70多岁的听众告诉我们,他已接受了12次胃肠镜检查!

健康大讲堂现场

李初俊教授风采

铿锵三人行

会后,李初俊教授与观众亲切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