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杜彩虹讯)8月31日中午,我院放射科采用介入疗法与ICU联合,成功救治了一例因肿物包绕上腔静脉而导致大咯血的女性患者。此次对大咯血危急患者的成功救治,充分发挥了我院先进的介入治疗技术优势和团结高效的协作能力,同时也彰显了我院救治急危重患者的整体水平。
29日,一位45岁的女性患者,因反复咳痰咳血2年余,加重一个月,以咯血查因入住ICU。入院后不到48小时,患者先后出现了多次的咯血,咯血量竟达1200ml左右,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请胸外科会诊,病情分析认为该患者肿物包绕上腔静脉,开胸手术风险极高,建议微创手术。
争分夺秒,抢救病患
9:45分,专家组决定给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成立介入治疗紧急小组,制定周密的治疗方案,迅速调配介入专家教授、DSA工程师、高压注射器工程师等10多人完成设备调试及各手术器械、抢救仪器、药品的准备,有条不紊,全部到位。
12:05分,病人在ICU医护人员的护送下到达介入室,准备进行介入术。
12:15分,在姜在波教授指导下,介入科张波博士带领放射科邱建平主治医师上台手术,术中经患者右侧股动脉引入导丝,行支气管动脉+右侧胸廓内动脉造影并出血动脉栓塞术。在DSA放射造影下,经导管注入适量300 um PVA颗粒混悬液,边注入栓塞剂边造影。术程顺利,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加压包扎。
13:30分,患者安返病房。术后未见出血。
9月3日上午,患者康复出院。
此次手术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中山三院的积极协调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放射科周智洋主任带领科室人员,在短时间内筹备介入室和组建介入小组,加班在放射线环境下工作,承担了极大的风险,充分显示了六院人高效协作,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开拓意识和奉献精神,标志着我院的介入技术,展开了新的篇章。
一起认识介入治疗
介入技术(Interventional Technology),也叫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 treatment),介入疗法(Interventional treatment)。它是近年出现的新的医学术语,是目前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它是“介入放射医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ical Medicine)的简称,是继内科、外科之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能弥补内、外科技术的不足。
介入技术是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质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灶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介入治疗的多数项目都是在血管内进行的,它不需开刀,只需不到米粒大的小口子,把特质的专用细管子插入血管内即可治疗许多过去无法治疗、必须手术治疗或内科治疗疗效欠佳的疾病,如肿瘤、血管瘤、各种出血、脑血管畸形、甚至不孕不育等各类疑难杂症。
介入治疗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实时疗效评估:在现代影像设备(DSA)下,精确地进行实时疗效评估。
二、靶向性(针对性)强:精确定位,精确治疗,对正常组织损伤小。
三、创伤小:皮肤创口仅为2mm左右,患者痛苦少。
四、副作用小:用药量小,局部药物浓度高,且不存在耐药性问题,副作用小。
五、康复快:通常在术后12小时可正常活动。
六、微创介入治疗的可重复性强。
紧张抢救
多方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