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被便秘困扰着,这“人生大事”做不了可真是让人头痛!7月18日的“名医有约——家庭医生健康大讲堂”上,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肛肠疾病专家任东林教授手持中医和西医两把“利刃”,通过大量生动的临床案例,与听众分享了“肠”保健康的秘诀。
像关心吃饭一样关心排便
WHO(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身心健康八大标准,其中包括五个“快”:食得快,进食时有很好的胃口,能快速吃完一餐饭而不挑剔食物;便得快,一旦有便意时,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睡得快,上床能很快熟睡,且睡得深,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说得快,语文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走得快,行动自如,转动敏捷。从中我们发现,“吃饭”和“排便”在人体健康中起到的作用,实际上同样重要。
任东林教授指出,“吃”和“便”是相对的概念,是身体的“进口”和“出口”,两者的平衡非常重要。我们不单单要关心“最近吃的好么”,更要关心“最近排便怎样?”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压抑“便意”,日久易便秘
正常情况下,当粪便进入直肠内,蓄积足够数量并对肠壁产生一定压力时,就会引起排便反射,这时我们就会产生“便意”。但在临床上,很多便秘患者无法排便却是因为“没感觉”,也就是便意减弱或消失。任教授举例道,“我遇到过最严重的患者,甚至连续3个月都没有便意”。
究其原因,首先是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我们的压力增加,精神紧张。工作繁忙的时候,甚至顾不上吃饭,更别提正常的排便了。很多时候即使有了便意,也往往会人为的抑制。长此以往,便意就会逐渐减弱。其次是饮食结构的改变。现代社会食物往往经过精加工,这就导致食物被消化吸收后,食物残渣的量变少,很难对肠道形成有效的压力刺激肠蠕动,同样也会使便意“悄悄溜掉”。
掌握两个反射
我们的身体中有两个很重要的自然反射,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便意,形成排便反射,恢复正常的排便习惯。
一是“胃结肠反射”。很多人会发现,吃饱肚子后,会有想排便的感觉。这是因为人体腹腔内的容量和压力都是有限的,进食后,食物占用了腹腔内空间,这会刺激肠蠕动,通过排气和排便释放相应的空间。
二是“直立反射”,当身体由“躺”变成“站”时,胃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挤压横结肠,刺激结肠蠕动,进而有想排便的感觉。
因此,排便困难的人有两个时间段可以好好把握,一个是清晨起床后(直立反射),另一个是饭后(胃肠反射),不妨有意识地在这两个点培养排便习惯。
排便应集中注意力
很多人会有排便时看书、听音乐等一些不良习惯。事实上,排便是一项需要高度协调的生理活动,每次排便,人体需要调动约300块肌肉参与。一心不能二用,当精力集中在书本上的故事情节上时,势必不够努力排便。因此,排便时应集中注意力,不要读书看报或听音乐,也尽量不要与人谈话。同时,每次排便时间也不宜过长,任教授建议,超过5分钟的话一般可以先放弃,休息一下再继续,不要养成“空坐马桶”的习惯。
另外,相对于“坐位”,“蹲位”对正常排便更有益,考虑老年人的需要,建议在周围适当的位置安装扶手。
留心观察排便情况
很少人会认真留意自己的粪便。正常粪便应是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的圆柱形。对中国人来说,每人每天约排出200克大便。
任教授介绍,“观察自己的排便实际上非常重要”,我们常常说粪便就像身体的“信使”,可以反映出身体健康情况。在临床的诊断中,如果患者可以像医生准确描述自己排便的情况,如颜色、硬软、是否出血、是否变形变细、有没有黏液、排便是否顺畅等,对医生的诊断可以起到相当的帮助作用。
有助缓解便秘的生活习惯
改善饮食习惯
任教授说道,中医认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则伤而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因此饮食需多样化,不偏食。还应多吃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尤其注意补充膳食纤维。
“国家推荐的纤维素摄入量为25~30克每天,但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人群纤维素的日摄入量仅为7~10克。”任教授介绍,膳食纤维素的缺少会让食物残渣变少、从而便量很少。平时可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这些食物中的膳食纤维都比较丰富。
另外,也可适当多吃些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食物,如:香蕉、牛奶、蜂蜜、芝麻、核桃等。
注意饮水
任教授强调,平时应注意饮水,因为体内缺水严重也会导致或加重便秘。正常人每日需饮水1500-2000毫升,每日晨起后空肚饮温水1杯,或淡盐开水,或蜂蜜水1杯,均可促进肠道蠕动,润肠排便。
当心“病从口入”
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加重便秘的症状。应做到控制脂肪的摄入,少吃或不吃腌制或熏烤的食物,不吸烟,不嗜酒,不吃霉变食物,不吃过烫饮食,不暴饮暴食。对于便秘患者,还应注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
任东林教授讲课风采
任东林教授解答观众提问
会后任东林教授与观众亲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