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结直肠外科 曾杨、余思)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兰平教授及其领导的团队以高超的手术技巧和顽强的毅力,经过长达8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成功地将一名患者两段断开的小肠再次连接!成功完成了这个难度极大、风险极高的手术!
厄运降临,技能靠静脉和场内补充营养
患者蔡先生18年前就被发现有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然而因为工作繁忙,他的疾病始终未能得到较为正规的治疗。直到去年9月,厄运突然降临到他的身上,因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导致大部分小肠坏死的他,在当地医院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腹部手术,并曾一度在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最终他顽强地从鬼门关挺了回来,却在腹壁留下了两个造口,包括了近端的空肠造口和远端的回肠造口。由于两段小肠未能驳接,他不能经口进食,只能通过回肠造口进行肠内营养,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肠内营养的能量明显不足供给生命所需,他的主要营养来源还需经静脉补充。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蔡先生在朋友的介绍下,慕名来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
解读病因,高凝血作祟
医院对蔡先生的情况非常重视,为其进行了全面的诊治。兰平教授说,由于患者有多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说明患者一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引起全身多处静脉的血栓形成,肠系膜血管同样也不例外,当肠系膜血栓形成,肠道的血液回流受阻而侧枝循环又没有建立起来的话,则会导致肠道的出血坏死,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腹膜炎、全身感染性休克等;手术也存在难度大、术后短肠综合症、再次肠坏死等多种高风险因素的存在。蔡先生的治疗及手术方案也是反复组织了从全院到院外专家的多次会诊,经过认真斟酌和讨论,才最终敲定下来的。
改善营养状况,注重术后观察
兰平教授认为,为了解决进食的问题,必须再次为蔡先生进行开腹手术,将两段小肠连接。在术前的准备工作中,医院首先给予蔡先生抗凝、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并大胆地将近端空肠的肠液通过远端回肠造口回输,以防止在治疗过程出现水及电解质紊乱!在精心照料下,蔡先生的病情迅速稳定,营养逐步改善,体重逐渐回升。
手术顺利完成之后,医护人员们的心仍不能轻易放下,因为仍有可能再次发生小肠缺血坏死!为此,他们对蔡先生的主观症状、心肺的变化、腹部体征进行不间断的监测,耐心的使用有针对性的药物逐步而有计划地促进肠蠕动的恢复,更定期监测凝血情况的变化。兰平教授强调,这很重要,如果再次出现血栓形成的现象,手术则只能宣告失败!也许是人们的爱心和努力感动了老天,蔡先生的恢复过程十分顺利,在看着蔡先生吃下第一口半流食物时,兰
截至发文日止,蔡老师已经康复出院,除了仍需定期接受随访和复查外,还需终身抗凝治疗,即长期服用华法林类抗凝药,防止血液的高凝状态。即便如此,他还是找回了失去长达半年之久的“进食”生活。
兰平教授与蔡先生亲切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