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当地时间 5 月 30 日 9 时 30 分,全球肿瘤学界的眼光都聚集在McCormick Place,这是第 51 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盛大开幕的地方,共有约 25 000 名来自全球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人士参与了本届会议。本届的主题为「启示与创新」。
汪建平教授发表ASCO“中国好声音”
在当地时间 5 月 30 日 15 时,本届大会上唯一一个来自中国的大会正式报告发布,讲者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汪建平教授。关于晚期直肠癌化疗的 FOWARC 研究显示,与术前 5-FU 联合放疗相比,mFOLFOX6 联合放疗患者 PCR 更高、单一 mFOLFOX6 新辅助化疗患者也可达到相似缓解率且毒性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这项大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汪建平教授、邓艳红教授牵头,全国 15 家医院参与。研究证实了 mFOLFOX6 联合放疗对晚期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这是完全由中国学者针对我国直肠癌患者特征自行设计、完成的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 Ⅲ 期临床研究,相信其结果也将改变我国直肠癌治疗的临床实践标准。
FOWARC研究是今年唯一入选ASCO年会正式报告的中国研究,这是一项多中心研究,探讨mFOLFOX6加或不加放疗用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该研究历时4年,将495例距肛缘12 cm之内的Ⅱ~Ⅲ期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分成3组进行研究:5-氟尿嘧啶(5-FU)+放疗(RT)组(对照组)、FOLFOX-RT组和FOLFOX组。研究发现,与5-FU化疗相比,新辅助治疗采用mFOLFOX6同步放疗用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时,可提高pCR率,获得更好的缓解率。而当mFOLFOX6单独作为新辅助治疗方案时,与5-FU为基础的放化疗相比,具有相似的R0切除率,相似的良好缓解率,更低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参加本届ASCO会议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全明星阵容团队
相关媒体也在会后第一时间采访了汪建平教授和邓艳红教授团队。
选择以上新辅助治疗方案的原因
汪建平教授:我们习惯于从临床提出问题来做科研。设计试验时,我们考虑到中国存在不少地方没有放疗设备,但还会做低位直肠癌的手术。而指南和规范要求做术前放化疗,这种矛盾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从临床的感觉讲,化疗是有一定作用的,虽然达不到pCR的作用但是可以起降期作用,这样就给手术一个平台,从而达到手术根治的要求。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很需要做这些研究,来让临床实践有更为明确的证据支持。
邓艳红教授:该研究设计同时比较了两种策略,一种是加强版的放化疗,另外一种是单纯化疗。选择加强版化疗的原因,是因为在以前的研究中,标准治疗方案对远处疾病的控制很有限。既往已有5个研究尝试探讨加强放化疗的疗效,但是因为奥沙利铂的使用方式不一样,得出的结果以阴性偏多。后面的问题大家更感兴趣:在目前外科技术提高的情况下,放疗能带来多少好处?全部做放疗,还是应该选择性去做?这在其他国家也是非常热点的问题。
结果带来的启示
汪建平教授:目前还不敢说结果完全符合预期,因为研究的主要终点是3年无病生存率,现在还没有达到足够的时间。但是从目前近期效果或者围手术期效果来看,化疗起了作用,可以达到降期的作用,三组的根治手术率是一致的。
现在还不能够说这个研究就能改变指南,但是最起码能充实循症医学的证据,也许未来再多几个类似的研究就有可能改变指南。将来有可能会和英国一个研究组合作,扩大病例数量,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期待未来国内各医院和机构能够有更多合作,我们希望尽可能多的病例都能进入临床试验,大量的病例加上良好的监测,国际会议上出现中国的高质量研究就会越来越多。
邓艳红教授:我刚才跟欧洲的Sabine教授讨论,该研究的结果是否会影响指南的制定。她表示要影响指南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她非常认可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临床实际的应用,FOLFOX+放疗也有很好的证据。类似的用法其实在国内是很普遍的,国外也有一些研究在探索。该研究结果出来以后,就让临床医生有了证据,更有信心来利用这些方案。
多学科团队协作意义重大
汪建平教授:多学科协作(MDT)是现在流行的模式,MDT实际上是对肿瘤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的一个途径。每个人的肿瘤分期和个体情况都不同,治疗方案也应该不同,治疗方案要经过小组讨论,各个领域的专家一起来讨论,这对病人是最负责的,也能让病人获得最大益处。目前我们医院的所有癌症患者都必须进行多学科讨论,讨论后才会决定治疗方案,讨论组成员主要包括内科、外科、放射科、影像科、病理科、超声科医生。
例如我们在MDT讨论时,如果直肠癌的位置太低,或者患者保肛愿望很强时,添加放疗会让肿瘤的退缩更好,降期更为明显,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考虑加放疗。如果肿瘤位置相对高一点,有可能只做一些化疗,肿瘤就能稍微退缩,我们就可以达到手术要求。这也是一种个体化治疗。
未来存在国际合作的可能
邓艳红教授:目前英国有位教授在专门搜集直肠癌放化疗的标本,Sabine教授听完我们的报告后,建议我们和该教授的研究队列结合在一起,进行生物标志物的分析,后期有可能进行国际合作,目标是寻找出对治疗更敏感的患者或抵抗的患者,以区别治疗。因为我们越来越发现,每个患者对治疗的反应都不太一样。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邓艳红教授:考虑到放疗的必要性或放疗带来的相应毒性确实让临床很困惑,我们现在正在进行一项研究,包含的是更为强化的化疗方案。我们既往在靶向药物上也有一些研究,但是在围手术期都失败了,所以暂时没有加入靶向药物,但是如果以后基因分型分的更细,比如某些患者确定对靶向药物非常敏感,可能会把靶向药物加入到里面去。目前,我们这项2期单臂研究正在入组,顺利的话预计能够在一年左右完成入组,大概一年半左右会有pCR的结果。
正如ASCO 主席 Peter P. Yu 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中致辞所提到的,“我们将共同努力以创造知识时代,使所有的癌症患者受益”。
【特别鸣谢】丁香园、医脉通、医学论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