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宣传办 讯)昨日下午,国家卫计委再次发布重磅消息,由我院胃肠肛门外科首席专家汪建平教授联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顾晋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撰写的《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以下简称《规范》)在北京发布。这是我院胃肠肛门外科团队继在2010年主导修订《规范2010》后,为国内结直肠癌诊疗领域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昨日,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张宗久局长与《规范》修订组各专业组组长一道出席发布会。会上,张宗久局长代表国家卫计委向出席这次发布会的专家以及所有参与这次《规范》修订工作的专家表示感谢,并对《规范》的实施推广,提出了要求。顾晋教授代表修订组介绍了这次修订工作的具体情况,来自基层的医生代表,北京市大兴区医院韩磊医生代表基层医生发言。会议还邀请了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陈万清教授给与会媒体朋友介绍了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情况。参与《规范》修订的专业组沈琳、蔡三军、李晔雄、梁志勇等与领导一起点亮《规范》启动球,和会场的媒体朋友一起见证了《规范》的发布。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结直肠癌在广州市的发病率十年间上升了50%,已位居广州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且接近90%患者在发现时已是中晚期,治疗效果差,严重危害市民健康。上世纪90年代始,国内结直肠外科陆续成立,结直肠癌外科的治疗模式日趋标准化、规范化。然而,目前中国结直肠癌外科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地域不平衡性,各级医院对该手术方式、化疗方案等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和有限的医疗资源,如何减少结直肠癌诊治过程中的差错或过度医疗,日益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为继续提高我国结直肠癌的总体诊治水平,规范我国肿瘤性疾病诊疗行为,《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也就应运而生,这是国内第一个由中国专家自己撰写的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也是一部依据国际结直肠癌诊疗指南并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诊疗规范。
《规范》的首次发布于2010年,五年来随着结直肠癌诊治领域新技术新药物的不断涌现,国际上结直肠癌的治疗指南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提出,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在原有的第一版《规范》(2010)基础上进行修订。此次《规范》由顾晋教授和汪建平教授为组长成立修订小组,邀请我国结直肠领域的专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前提下历经多次讨论,三次集体会议,几经易稿,终于完成结直肠癌诊疗规范的修订工作。
5年来在国家卫计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华医学会、中国抗癌协会等学术组织通过各种形式对《规范》进行各地巡讲,我院也利用直通车下基层的这种线下形式,将先进技术传授到更多的基层医院,足迹遍布省内21个地级市,每场培训会大约300人参加,共计发出相关资料约近6万份,培训项目的所有费用均由我院承担,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水平。
专家观点
顾晋:接地气的新版结直肠癌诊疗规范
顾晋教授指出修订《规范》的意义,在于体现了国际国内直肠癌诊疗技术的进展和观念,同时,修订了旧版《规范》中存在的一些瑕疵和疏漏,并考虑到我国地域广泛、经济水平、医疗水平的差异,对内容做了精简和细化。“《规范》不追求高大上,而尽量做到既符合目前国际结直肠癌诊治的潮流,又能够接地气。”
张宗久:规范的更新要最终落实到医疗同质化
我国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是为了提高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在诊断治疗方面的同质化。对此,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张宗久局长认为,“每一版指南的更新都代表着技术的进步和循证医学基础进一步的完善。”此次《规范》的更新,为指导结直肠癌领域的医生的诊疗活动提供了指导文献,应积极推广。
(专家观点来源于《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