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宣传办 讯)大肠癌已成为广州的第二大癌症,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四十,和10年前相比,增长幅度超过50%,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6月24日上午,我院携手《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栏目,举行主题为“怀关‘癌’之心,论‘肠’久之计”的大肠癌防治专场讲座。由我院首任院长、胃肠肛门外科首席专家汪建平教授担任主讲专家,肿瘤内科主任邓艳红副教授任副主讲专家。
此次讲座采取电话预约和微信预约两种方式。尽管只有一天的报名时间,但是短短一个上午,两种方式已完全爆满,为了更好地保证讲座当天会场秩序和安全、保障观众的听课质量,我们不得不提前关闭了报名通道。当天,不仅仅是广州市内,还有一些周边城市如南海、东莞、深圳共计200多位观众早早来到,现场座无虚席。
过了45岁要定期做肠癌筛查
汪建平教授以《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为题,主要讲述了大肠癌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他提醒大家过了45岁要定期做肠癌筛查。
“我见过生活健康、饮食平衡、热爱运动的人却得了大肠癌。有些抽烟、喝酒、胡吃海喝的人却没有得结直肠癌,这是为什么?”汪建平指出,生活健康、饮食平衡是对所有癌症的预防方式,但这一生活预防的原则不是专门针对结直肠癌的预防,也并不绝对。即使严格按照“管住嘴、迈开腿”的健康生活原则去做,也不能百分百保证自己能躲过癌症的侵袭。
“结直肠癌是可以预防的,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二级预防,也就是通过早期筛查来截断癌变的路径。”他强调。
汪建平还建议,四类高危人群应定期做好肠癌筛查。他们是45岁以上的普通居民,过往有结肠腺瘤、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病史,有结直肠癌或息肉家族史,患有家族性多发性腺瘤息肉病及其变异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的人。后3类人群要提前进行肠癌筛查。
全面检查很重要 不要催医生治疗
邓艳红副教授则以《大肠癌并不可怕》为题,主讲大肠癌的三级预防。她指出,不同肿瘤的治疗效果并不相同,对于大肠癌来说,经规范治疗,无远处转移的III期大肠癌的完全治愈率也可达到60%~70%。
邓艳红特别强调,治疗结束后康复期患者尽量少吃肉,尤其是红肉,每天吃半斤蔬菜半斤水果,每天中度锻炼半小时两次。“广式的喝茶、饮食跟结直肠癌没有绝对的关系,但是老广爱吃消夜的习惯不好,睡前进餐会导致食物滞留肠道,增加致癌物质与肠道接触的时间。”
她提醒,肠癌康复者还要注意生活预防,例如多吃葡萄、山竹、蓝莓、草莓、红石榴等有抗癌作用的碱性水果,以及豆类、西红柿、卷菜、西兰花等抗癌食物。戒烟限酒,尽量少吃含食品添加剂的加工食物,多运动,保持良好情绪。
邓艳红还指出,很多病人喜欢互相比较治疗方案,这样做的意义不大。肿瘤分型分期不同,每个病人的病情不同,体质不同,治疗方案也更具个性化。她也建议抗癌成功的癌友不要随便向人传授经验,最好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传授和交流。
在两场讲座结束后都设有奖问答环节,我院特地准备了60本汪建平教授主编的《胃肠道:生命之道》,并且每本都有汪建平教授亲笔签名。主持人针对专家PPT中的关键信息提问,“中国人跟老外相比,预防肠癌,我们多了一种饮品是什么?”“肠癌分为不同的分级,其中二期肠癌是哪种肠癌?” “哪些大肠癌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筛查?”……观众们积极参与回答,将讲座气氛推向高潮。
在有奖问答后的提问咨询环节,大家也是争先恐后,有的是询问如何预防,有的是大肠癌手术的治疗问题,有的是为自己,有的为不能来的家人提问,大家都想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整个讲座结束散场后,观众们都久久不肯离去,团团围住教授们继续咨询。
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得到医务志愿部、保卫科、门诊办等相关科室的大力支持。本场讲座获得广州日报大洋网(life.dayoo.com/health)和广州日报APP全媒体团队的现场直播,更多详细内容将在本周日出版的广州日报“健康周”上全文刊登,并将通过广州日报保健版公众号“广州日报健康管家”提前发布。
欲了解讲座详细内容,可点击以下网站:
http://v.qq.com/page/j/x/q/j0309ithexq.html
http://v.qq.com/page/z/k/3/z0309knk4k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