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 是全球第四大致死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达1.8%。肺气肿是慢阻肺的特征之一,可引起肺过度充气、膈肌活动度减低、肺顺应性下降、气体交换障碍。慢阻肺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内科药物治疗,然而对重度肺气肿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反应差,疗效不佳。我院呼吸内科主任陈正贤教授表示,对重度肺气肿患者的治疗可采用一种新方法——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
重度肺气肿患者生活难自理
今年70岁的王老,是一位慢阻肺疾病患者,有长达50余年的吸烟史。近十年来,王老一直与咳喘为伴,尤其是在冬天或天气变化剧烈时。每次发病,他都要去医院打点滴。治疗之后,病情有所缓解,但好景不长,过不了多久又会复发,陷于“发作-打点滴-缓解-再次发作”的恶性循环。
5年前开始,王老稍一活动就气喘吁吁,连吃饭、刷牙、洗脸等日常活动都让他不堪重负,走上100米就会喘得几乎要窒息,夜里睡觉根本无法平卧。饱受肺病折磨的王老,多年来辗转于全国多家医院,以往“一用就灵”的点滴,如今似乎失去了作用,病情始终没多大起色。可怕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老肺功能每况愈下。近日,国内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介入学组副组长、我院呼吸内科主任陈正贤教授为王老成功进行了支气管镜下单向活瓣置入肺减容手术。
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救治慢阻肺终末期病人
为解除病痛,王老做了全方位的检查。检查发现王老气道阻塞严重,为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通过肺部高分辨CT,以及肺部的通气和灌注扫描进行分区分析发现,王老的肺气肿分布严重不均,主要的病变部位在右肺下叶,且已经丧失了气体交换的功能。
对于王老这样的慢阻肺终末期病人,药物治疗已经无能为力,有效的方法就是将过度充盈肿胀、丧失气体交换功能的肺段切除。然而这传统外科肺减容术,伤口大,并发症多;对于王老孱弱的身体来说,风险极大,手术死亡率比较高。药物无效、手术又无法耐受,遭受严重喘息折磨的王老,在绝望中选择了我院呼吸内科。最终,陈正贤教授决定对王老进行创伤较小的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为王老的右肺下叶置入了两个EBV单向减容活瓣。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右肺呼吸音明显增强,症状明显改善。术后第二天王老就可下床走动了,经过术后三天的呼吸锻炼,病情大为缓解。“5年来,从未这样顺畅地呼吸过”,王老倾诉内心的真实感受。原来走不了100米,就气喘吁吁的王老,现在可以自如地行走了。日常起居能够自理了,生活质量瞬间得到了提升。
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BLVR)是什么?
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BLVR)是在支气管镜直视下通过多种微创非切除技术,使肺气肿组织萎陷,减少肺气肿严重的肺叶、肺段容积的一种方法,比传统外科肺减容术死亡率和致残率更低。支气管内活瓣置入是 BLVR 的一种。通过支气管镜将单向支气管内活瓣置于靶肺叶段支气管开口处,吸气时活瓣关闭,呼气时活瓣打开,随着不断呼吸,潴留在靶肺叶内的残气逐渐排出,过度膨大的肺组织逐渐萎缩,形成肺不张,达到减容的目的。目前BLVR治疗非均质性肺气肿的疗效,经多项临床试验和我院呼吸内科大量病例的治疗获得明显疗效证实。但该项技术被用于巨大肺大疱、难治性复发性气胸以及其他疾病的治疗还在探索过程中。相对于传统外科肺减容手术,该项技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显著。
近三年,我院陈正贤教授带领的团队开始应用该项技术开展治疗,目前已经完成了多例重度肺气肿、巨大肺大疱患者的单向活瓣治疗。术后观察患者发现,病变的肺叶体积减小,有功能的肺叶体积增加,改善了双侧肺通气,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至今未出现一例严重并发症,疗效和安全性都较为可靠;为慢阻肺合并重度肺气肿患者带来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