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作为广州消化疾病周的重头戏之一,炎症性肠病专场会议于白云会议中心深圳厅盛大开幕。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中、美、日、韩多个国家的近300名IBD专业内外科医师参会,聚焦目前炎症性肠病领域诸多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展开思辨、论证和激烈的讨论。
IBD专场会议大会由会议大议主席胡品津教授致开幕词。胡教授提到,在IBD的临床处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难点,部分问题存在很大争议,本次会议的主题即是集中内、外、影像、病理等多学科团队的力量共同剖析,集思广益,聚焦IBD的诊治难点。
胡品津教授首先就克罗恩病肛瘘的特点进行了解析,同时展示了在我院这样一个特殊的炎症性肠病治疗部中肛瘘的特征与自然病程。近四年,在我院诊治的4000多例的肛瘘患者中有近10%是克罗恩病肛瘘,从而使治疗部的克罗恩病肛瘘发生率达到了53%。在处理如此多的肛瘘患者中,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手术时机,一直是处理的难点、重点。随后来自英国的Filip Baert教授针对CD肛瘘的临床处理做出了部分精彩解答,同时表示CD肛瘘的处理高度依赖内外科协作的团队,规范的术前评估、积极的药物及手术治疗是良好预后的关键。
来自美国克利夫兰医院的Nizar Zein教授针对IBD肝脏表现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了深入的讲解,以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为切入点,仔细说明其在IBD中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并分别针对UC、CD的不同肝脏表现做了分析,让国内的学者们对IBD肝脏病变有了全面的了解。
来自英国的James Lindsay教授就“预防CD肠切除术后复发的进展”做了专题报告,从克罗恩病的自然病程、如何预测术后复发、术后复发治疗方法三个方面做了论述。提出根据CD复发的危险因素甄别高风险的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内镜检查早期监测复发,最后以循证医学的方法选择最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北京协和医院钱家鸣教授就“环孢素及英夫利昔单抗在急性重度UC转换治疗的中国经验”做了报告。钱教授系统回顾了国内在急性重度UC转换治疗的相关文献并进行了总结报道,同时提出国内此类研究尚不充分,主要需要参照欧美的先进经验。为此次演讲准备,钱家鸣教授特地组织协和医院团队就本院2012-6至2016-9接受IFX转换治疗的重症UC患者做了统计研究,结果提示临床缓解率及有效率分别为40%及50%。最后钱教授以一个急性重度UC转换治疗失败的病例结尾,告诉在场专家转换治疗中预防感染、及时评估与果断手术的必要性。
来自克利夫兰的沈博教授就目前IBD治疗的最新理念:达标治疗做了细致的讲解,让大家对IBD诊治的目标及手段有了新的理解。陈旻湖及项鹏教授则分别就沙利度胺及间充质干细胞在CD中的应用做了专题报告,报告中报道了中山大学附属一院和组织与干细胞研究中心在这两项治疗的研究进展,为在场的学者们治疗CD打开了新的思路。吴开春教授应邀就IBD治疗中“头疼”的EBV感染问题做了专题报告,提出在免疫抑制治疗特别是生物制剂治疗前筛查EBV感染的必要性。
12日下午,我院院长兰平教授及南京军区总医院的朱维铭教授,两位外科大咖分别就IBD手术的关键问题做了阐述。兰平院长从UC的手术新策略入手,就现在UC急诊手术的分期问题做了详细讲解,并提出了我院目前的手术模式。朱维铭教授则从CD手术难点入手,提出CD手术难度不在于手术技巧而在于术前的准备和术后的管理。最后一项专题演讲来自于冉志华教授,冉教授为大家阐述了生物制剂与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的价值,着重提出联合治疗与否应取决于收益和风险的评估。
当天下午的会场举行了大家最为期待的病例讨论,我院及西京医院、邵逸夫医院和协和医院分别带来各自精彩的病例。本次的病例讨论在胡品津教授的指导下聚焦于IBD的多学科联合诊治,特别邀请了放射、内镜、病理的专家同内外科医师一起携手共同面对复杂的IBD疑难病例。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悬而未决的病例有了更加专业的诊治意见,在场的各位同道也从中汲取到了丰富的诊疗经验。
整个会议持续到下午6点多,诸多讲者、听众依依惜别会场,这场知识的饕餮盛宴让人欲罢不能,期待明年的会议更加成功、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