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介入科成功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胃肠道疾病介入诊治(血管性与非血管性)新进展》学习班
医院动态
阅读:

 

(介入科 讯)12月17日,由我院主办,中山大学介入放射学研究所、《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协办的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胃肠道疾病介入诊治(血管性与非血管性)新进展》学习班于我院1号楼29楼会议室3圆满结束。

来自中山大学兄弟医院国内顶级介入治疗以及内外科专家齐聚一堂,从血管性及非血管性两个方面介绍了胃肠道疾病介入诊治新进展。本次会议由我院介入科主任张波副教授主持,首先他对参加本次学习班的各位专家、学员表示热烈欢迎,接着由我院纪委书记、泌尿外科主任汪中扬教授代表医院致辞,肯定了我院介入科在胃肠道疾病微创介入治疗中所做出的工作,并鼓励介入医生继续发挥介入微创治疗的优势,与其他学科广泛交流合作,造福更多患者。 

汪中扬教授致辞

附属五医院长单鸿教授以“门脉高压性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新进展”为题,从基础研究、临床治疗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妙语连珠,精彩不断。 

我院汪中扬教授以“消化道肿瘤导致泌尿系梗阻的治疗策略”为题,高屋建瓴的介绍了泌尿系梗阻常见原因及治疗策略,以精彩典型的病例讲解了输尿管狭窄或闭锁的处理方式。

我院副院长、外三科主任黄美近教授演讲题目“IMA血管分型指导血管结扎的直肠癌根治术”,从血运角度介绍了IMA血管分型及其与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关系,对介入栓塞IMA分支也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我院副院长王磊教授团队马腾辉医生演讲题目“出血性放射性肠炎的综合治疗”,详细介绍了放射性肠炎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以及治疗进展。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微创介入中心主任黄金华教授以“肝转移瘤CT引导下消融治疗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为题,介绍了各种消融技术原理以及并发症的防治,以生动典型的病例介绍了多针联合化学消融技术治疗肝脏巨大转移瘤,精彩不断。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介入血管科主任姜在波教授以“急性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为题,从抗凝、溶栓、取栓治疗并结合TIPS阐述了急性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减少患者致残率及致死率。 

我院放射科副主任、影像诊断专科主任孟晓春教授以“胃肠道疾病影像诊断思路——以急腹症肠梗阻为例”为题,针对胃肠道疾病的特点,对比了各种影像学手段的优劣,精确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我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寇秋野教授以“危重患者肠内营养途径的建立”为题,介绍了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临床意义,肠内营养的实施方式及选择,介入技术的发展将为重症患者肠内营养途径的建立提供无创或微创且更为高效的方法。 

附属五院外周与肿瘤介入科主任庞鹏飞教授以“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病变介入治疗”为题,介绍了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及夹层常见的原因及介入治疗策略。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微创介入中心顾仰葵教授以“消化道肿瘤介入动脉灌注化疗”为题,介绍了动脉灌注化疗的实施方法、药代动力学特点及其临床应用,并介绍了“mFOLFOX6全身化疗联合FUDR肝动脉灌注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I期临床研究”的进展情况。 

我院食管胃肠外科吴晓滨副教授演讲题目“胃十二指肠区域常见动脉变异及出血的治疗策略”,以生动典型的病例阐述了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难点,需要消化内镜科、外科、介入科、ICU等多学科密切合作,共同救治急危重病人。 

我院肿瘤内科肖健副主任医师以“胃肠道肿瘤化疗基本原则及进展”为题,介绍了胃肠道肿瘤辅助化疗的目的、基本原则及常用化疗方案的选择依据,对介入动脉灌注化疗具有指导意义。 

我院介入科郭永建、吴可通、李琳及赖海洋医生分别汇报了“Abernethy畸形的介入治疗”“肠梗阻导管的临床应用及置入技巧”“异时性多发性肺转移瘤消融治疗”和“小肠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等题目。 

我院介入科主任张波副教授作了“胃肠道肿瘤常见并发症介入治疗”的演讲报告,对介入治疗在胃肠道疾病诊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学习班现场气氛热烈,大师们毫无保留的传道授业解惑,引用大量临床案例将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学员们听得认真专注,抓住难得的学习机会,给大脑补充知识。本次会议为从事胃肠道疾病相关领域的专家同仁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对胃肠道疾病的认识及微创介入治疗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