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广州消化道疾病周系列报道】消化道肿瘤转化研究论坛暨青年辩论会会场掠影
医院动态
阅读:

 

2017年11月11日,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共同主办,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协办的“消化道肿瘤转化研究青年论坛暨青年辩论会”于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内科邓艳红主任担任大会主席。

 

 

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和讲者包括NCCN结直肠癌主席AI.Benson、许剑民教授、朱骥教授、黄芝瑛教授、董明教授、张海波教授、王畅教授、徐栋教授、蔡国响教授、曾永明教授、韩宇教授、王伟雅教授、张睿教授、赵林教授等数十位国内外结直肠癌治疗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

 


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许剑民教授以“临界可切除肠癌肝转移的治疗策略”为题做主旨演讲。许教授认为2012年的ESMO指南将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分组策略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组2和组3患者可能因为未接受有效的转化治疗而错失局部治疗乃至治愈机会。2016年ESMO摒弃了原来的4分法分组模式,而我国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指南也指出,只要患者预计生存时间超过6个月,身体可耐受,就不应该错失转化治疗和局部治疗可能性,都应该归类为临界可切除。许教授分享了中山医院的关于肝转移技术可切除扩大适应症的经验。以往认为的肝转移瘤数量小于5个、大小不超过5cm等考量因素随着局部治疗技术的发展已不再绝对。许教授认为只要可以保留30-50%残余正常肝组织, 原发灶可以R0切除,以及没有不可切除的肝外转移病灶,患者都可以考虑接受肝脏局部治疗。采用扩大适应症后患者接受局部治疗的比例有原来的10-20%增加到30-40%。此外,中山医院数据显示,上述接受局部治疗的患者的获益并没有因为适应症的扩大而损失,其5年OS率可以达到53%。

来自杭州认知的王泰峰博士,为与会者带来了目前认知计算机系统杰出的代表,IBM Watson。Watson的核心是自然语言语义的理解和分析,具有强大的理解、推理和学习能力。目前在医学领域,尤其是抗肿瘤药物研发上,也开始崭露头角。纵观历史,人类产生知识观点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学习记忆分析的速度。尤其在肿瘤医学领域,科学科技的进展,文献的发表与更新,也大大超越了肿瘤科医生的阅读学习的速度。但医学的不断发展,使得新药研发更为迫切。传统药物研发中所涉及的文献数据库的阅读及药物路线的设计等内容,Watson以其优越的学习理解推理能力,已经能出色地完成以上任务。

 

 

来自深圳海普洛斯的陈实富博士则为大家介绍了人工智能(AI)在目前医学,尤其是肿瘤医学领域的数据分析和挖掘作用。今年10月发表在世界顶尖医学杂志JAMA上的一篇文章The Evolution of Patient Diagnosis, From Art to Digital Data-Driven Science里面已提到AI时代下:未来医学由数据驱动。而在传统的生物学研究中,均以生物学假设为基础,然后逐步从体外试验、动物试验、I期II期III期临床试验逐步作出验证。而AI的出现,大大加速了这个进程,通过大数据分析,通过平行试验验证,寻找目标人群进行临床试验,最终能快速通过验证并投入临床使用。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开发深度学习算法,AI通过深度学习上万张皮肤病变的图片后,其识别皮肤癌准确率与专业的人类医生相当,相关研究论文被选为封面论文在Nature发表。而基于深度学习方法自动化识别病理图片中的细胞核位置进行分类分型,AI也能在病理诊断中达到很高的准确率。

 

 

在青年辩论会环节,设置了2个激烈辩题的辩论。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切除是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的关键,不管是美国SEER数据库还是英国一个纳入了20万人的DATABASE的数据都显示,手术可以显著改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但是初始能接受肝转移瘤切除的患者不足20%,也就是说有80%的患者在初诊的时候是无法行手术治疗的。所以目前结直肠癌肝转移努力的方向就是使这部分无法切除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转化为可切除。那么转化治疗是三药±靶向还是双药±靶向呢?

此外,目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治疗策略多样化,在当前指南推荐的新辅助同步放化疗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高pCR率以及减少治疗相关毒性是当前研究不断探索的和追求的目标。本次辩论环节包括了支持直接手术、新辅助放化疗以及单纯新辅助化疗三个辩方,对该辩题展开了激烈辩论。

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