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群岛,是我国位于南海西北部的重要岛屿群,中山大学与西沙群岛颇有渊源,历史上中大曾管理西沙群岛矿产。
碧海长天不改,时光如水静流。90年来,中山大学曾在不同时期多次到西沙进行科学考察。2018年,中山大学再次组织“南海科学考察”航次,定于今年7月重返西沙,开展一系列综合科学考察,包括水下人文遗迹、海洋生物、海洋天然产物化合物、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大气、岛礁开发利用等,延续与西沙的近百年情缘。
为保障本次西沙科考的人员健康安全,中山大学委派我院做好相关的医疗保障事项。我院积极响应,派遣肛肠外科胡邦医生、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黄榕康医生、食管胃肠外科陈实医生等三位资深主治医师作为我院医疗保障队伍代表,并与中山大学就医疗急救保障和出海注意事项进行充分的沟通。
我院与中山大学相关处室、南海研究所、科研考察航队首席科学家就航行医疗保障进行沟通协调
医疗保障物资准备
7月18日上午,中山大学在广州校区南校园举办“重返西沙,再启征程”——中山大学西沙科考90周年纪念暨2018年海洋科考夏季航次动员大会,我院本次与会队员在会上郑重宣誓,保证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工作,紧密团结加强团队合作。
本次科学考察项目分为两条航线,7月20日正式起航,第一航线将由胡邦医生、黄榕康医生负责医疗保障,第二航线将由陈实医生负责。
西沙群岛处于热带,气温较高,降水丰富,植被茂密,气候湿润;队员容易出现晕船、皮肤热损伤、皮肤病、传染病、胃肠道疾病、外伤等不适,我院也配备了相应的药品和基本手术器械。
(与会人员合影)
中山大学与西沙群岛的历史
西沙群岛为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构成,是中国南海陆地面积最大的群岛。
1928年5月,在中山大学的积极推动下,由农学院院长沈鹏飞担任领队,地质学教授朱庭祜先生主持,一行15人乘海瑞号军舰前往西沙进行实地调查。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有地质学家前往西沙进行科学考察。调查团对西沙群岛进行了为期16天的调查,并结合后期分析成果编写成《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
同时,他们发现如果以西沙群岛建立海洋教育基地,是一个极佳的选择。返回广东的中山大学考察队员将此情况向学校进行了汇报,最终结果是西沙群岛矿产由政府拨归中山大学管理。之后,中大曾作出多项开发规划,试图以西沙鸟粪矿与进口的智利硝石相配合,制成研造炸药的重要原料。同时中山大学农科系试图在广州近郊开辟第二实验农场,其肥料来源也选择了西沙群岛上的磷矿。
抗战胜利后,中国在完成对西沙群岛的接收工作后不久,即于1947年4月14日,派出考察队第二次对西沙群岛进行科学考察。中山大学团队以地理系教授王光玮为负责人,成员包括农学院陆发熹、生物学系的张宏达和李国藩。中山大学学者再次占到专家团队人数的三分之一,构成对西沙群岛进行第二次科学考察的重要力量。
中大与西沙群岛的故事,在上世纪80年代得以延续。1980年,中山大学地质系的袁家义参与了一项与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合作的海岸带调查项目,她与两位北京大学的同事到了永兴岛。1983年,“海南岛及西沙群岛现代碳酸盐沉积科学考察团”由广州出发开赴南海,中大地质系教师梁百和参与其中。1987年,中大时任地质系主任黄玉昆正主持一项科研项目,为收集资料,项目成员邹和平、王建华和夏法踏上了前往南海的科考之路,西沙群岛便是一个重要的调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