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上消化道肿瘤高发大国,据统计,亚洲地区胃癌发病率占世界范围内的74%,而中国胃癌发病率独占其中的47%,胃癌作为排名我国肿瘤相关死亡率第二位的癌种,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寿命与生活质量。11月9日,第五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的上消化道分会场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上消化道肿瘤领域的权威专家对上消化道肿瘤有关领域的深层话题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会上,中山大学名医、我院胃肿瘤联合门诊首席专家彭俊生教授指出,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后的消化道重建术式是一项历史遗留下来的难题,理想的重建方式应该满足三方面的要求,1)安全:吻合肠管血供良好、张力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2)简易:简便,易于操作与掌握,不额外增加过多手术时间;3)功能好:部分代偿胃的功能,改善营养吸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胃肠外科的郑宗衔教授分享了自己所在中心关于应用另外一种改进术式Uncut Roux-en-Y(URY)的临床经验,他认为,URY吻合术有助于提升术后长期生存质量,但其技术难度较大,手术操作时间较长,考虑到其耗材、控费压力等与现有国情不符,在经济效益学上仍有值得斟酌的地方。
我院杨祖立教授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及临床经验总结出,胃癌近端胃切除术后的消化道重建的应用应严格把握其适应症及技术要领,在肿瘤根治性、功能保护、吻合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应满足标准,还应方便术后胃镜检查。
广东省人民医院郑佳彬教授通过几个亲身经历的术中重建中遇到的意外实例向在场的外科医生们敲醒了警钟,提醒大家,在关注重建术后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应关注到重建技术操作上的合理性,术中操作不当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积极处理措施。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汝福教授就术后吻合口狭窄这一问题上给在座的学子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认为外科医生应该“心如猛虎,细嗅蔷薇”。兢兢业业的工作,不知疲倦地学习,是作为一个医生最起码的要求。接下来,陈教授还为大家详解了号称普外科手术的珠穆朗玛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重建过程中的难点,要点,让年轻的学者们受益匪浅。
广东省中医院刁德昌教授首先以其活灵活现的手绘图谱从系膜导向的角度向大家分享了腹腔镜下全胃切除+脾门淋巴结清扫策略,并指出脾静脉变异才是此手术的关键因素。他的系膜理论引起了来自深圳市人民医院潘凯教授的共鸣,作为位居21世纪五大进步之一的膜解剖理论,其在未来手术根治范围及指导精准治疗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袁庶强教授则在微创领域上另辟蹊跷,在特殊部位的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上,运用胃镜定位,对侧胃部切开取瘤等方式,既达到了肿瘤根治,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胃功能。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主任黄昌明教授表示,胃癌的微创化是将来的趋势,但不能盲目追求小伤口,少伤口,大会上,他以其在福建协和医院多年的探索经验告诉大家,全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在早期胃癌安全可行,但对于进展期胃癌应该谨慎把握其适应症,必要时应该果断应用辅助切口协助。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国新教授给大会带来了技术上的变革,他所引领的团队,在临床实践中以“知足,知不足”的科学态度及独创的“IDEAL框架”体系(Idea,
Development, Exploration, Assessment, Long term monitoring),陆续拿下了多个技术专利,将多孔胃癌根治术发展到了双孔,其手术实操性及肿瘤预后无异于开放手术,且做到术中出血更少,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好。
来自我院胃肠外科的林锋教授、廖艺教授在现场跟与会专家们探讨了直线吻合器与圆形吻合器在消化道重建中的选择问题,通过分析了各自的利弊之后,最终以其临床研究中的经验用数据量化告诉大家,武器的选择理应因地制宜,需根据食管切线位置术中情况而定,扬长避短,选择最合理最熟悉的重建方法。
梁寒教授则是着实向大家展示了一把刀功,其中心独有的改良褥式缝合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将大会气氛推向了热议的高潮,其中李国新教授与梁寒教授对于不同缝合方式的思维碰撞最为猛烈,在场专家们无不哗然,一方面为两位教授精益求精的态度表示致敬,另一方面也为梁寒教授的外科功底拍手叫好。
来自江苏省中医院江志伟教授团队的王刚博士分享了他们的胃肠外科团队运用“西洋利器”机器人行胃癌根治术如水银般流畅的体验,机器人手术因其灵活可控性,能完美解决腹腔镜下食管空肠吻合的难题。另外,机器人手术允许术者轻松完成精细动作,减少术者的劳累。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周岩冰教授提出了胃癌保功能手术重建方式的重要性,在做到根治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幽门或者血管、神经、甚至淋巴结,同样是运用机器人技术,他完成了保功能手术重建方式的探索,辟出了另一条新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的尉秀清教授指出针对早期胃癌,采取内镜下EMR及ESD术虽然可以使患者免受传统手术的创伤,但需严格把握适应症,关键在于充分评估淋巴结有无转移。
虽然胃癌的D2根治手术不常规推荐腹主动脉旁淋巴结(16组淋巴结)的清扫,但16组是术后区域淋巴结复发的常见部位,广东省中医院的王伟教授展示的腹腔镜下16组淋巴结清扫技术,说明16组淋巴结复发的患者,只要运用高超的手术技巧,仍能获得根治性切除效果。
我院陈实博士在会上指出,新辅助化疗对T3以上或N+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可能带来远期生存的获益,但仍需更多高水平研究进一步证实。
来自我院肿瘤内科的肖健主任则新颖地就胃癌重大阴性结果的临床研究进行解读挖掘,为胃癌化疗相关的临床研究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杨林教授指出,替吉奥(S1)联合顺铂的化疗方案是晚期胃癌的一线转化治疗方案,晚期胃癌患者行转化化疗,仍有获得治愈的机会。在一线治疗失败后仍可以尝试二线乃至三线的治疗,包括靶向和免疫治疗,可以取得不错的疗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陈剑辉教授强调了胃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的清扫在胃癌根治术中的重要意义,但难度较大,应在有经验的单位进行。
我院向军教授指出:开展胃癌MDT门诊的意义在于以下3点:1、 给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2、为临床研究的开展及循证医学的证据积累提供宝贵的数据。3、多学科的讨论学习,大大促进外科医生诊治水平的提高。另外,向军教授还向参会专家介绍了我院MDT门诊的实践经验:通过胃镜、超声内镜、CT、PET-CT及腹腔镜探查术等提高术前分期的准确性,重视新辅助化疗在胃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同时应该结合患者具体实际,避免生搬硬套治疗指南。
在大会各位教授的精彩发言中,座下的各位专家学者灵感也不断迸发,席间讨论交流热烈不绝,学员们从各位大咖的讲授中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与经验,以期化为己用,为自己的病人带来更规范更专业的治疗措施。
最后,大会主席彭俊生教授再次感谢了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并表示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的思想碰撞,可以与广大同道一起将我国的消化道疾病诊治推上一个新的台阶,造福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