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联合主办第三届中山大学消化内镜论坛
医院动态
阅读:

12月7日,第三届中山大学消化内镜论坛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次大会由8家中山大学直属附属医院主办,9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协办,特邀多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分享他们在学术领域的感悟和经验以及他们对消化内镜未来的展望与畅想,让与会代表能够亲身领略专家的精彩演讲和大师风采,是国内消化内镜领域极具专业特色的学术盛会。

本届大会共设一个主会场及五个专场,此次会议由共同主席、我院消化内镜科李初俊主任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张常华主任牵头承办了“梗阻性胃肠道疾病专场暨第九届广州梗阻性胃肠道疾病内镜治疗研讨会”,邀请到了来自上海、福建及广东省内的多位专家学者,也有来自湖北、广西、海南、上海及省内多地的与会者。

下午两点分会场准时开始,李初俊主任作为共同主席首先表达了对与会专家及听众的感谢,回顾前八届梗阻性胃肠道疾病研讨会,对梗阻性胃肠道疾病的的临床诊治现状做了纲领性介绍,同时分享了本次主题设置主题的来由,内容设计独具匠心,关注学术细节、关注学科发展。

来自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陈进忠主任演讲的题目是《ESD术后食管狭窄的防治》,当前次全周(大于3/4周)食管病变ESD治疗后狭窄发生率超过70%,全周型食管ESD几乎100%出现狭窄,而食管狭窄治疗并发症往往导致严重,激素、扩张甚至黏膜移植的效果和安全性都不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而陈主任应用了一种特殊的国产食管支架,早期应用于预防狭窄,既增加了患者对高位食管支架的耐受,又预防了食管狭窄的发生,目前已经收到良好效果。这一内容引起了现场听众的强烈好奇,对支架的形状、特性、病人反应、时间把握等等问题展开了非常热烈的讨论,氛围迅速升温。

食管瘢痕性狭窄对内镜医生来说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杜国平主任有他独有的方法,利用超声内镜评估狭窄厚度及部位,再利用正常黏膜层次清楚的特点从狭窄近端入路进行瘢痕“清除”,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场嘉宾对此赞叹不已,纷纷表示今后会尝试应用这个办法。

POEM技术得益于内镜下隧道技术的发展,应用10年来到底有哪些值得留下的,又有哪些未来的期待呢?来自同济大学东方医院的徐美东教授是这方面的权威,他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的阐述了POEM技术的来源、发展以及展望。徐美东教授在演讲中谈到,他发现早在40年前就有委内瑞拉的专家自己设计医疗器械,同时应用于此技术上,而且所有器械与现在所用非常类似,所有人都惊诧于前人的创造力。徐美东教授挖掘出的学术精华让与会者大开眼界,现场的专家都表示这内容含金量、信息量太大,需要慢慢消化。

 

接着是来自我院消化内镜科青年医师孙家琛带来的《狭窄型CD的内镜治疗》,我院以消化内科为核心在IBD诊疗中做了大量工作,患者数量迅速增加,中国狭窄型克罗恩病的首发率接近30%,随着病程发展,越来越多的狭窄患者需要接受内镜治疗,孙医生从狭窄评估到部位选择,从研究数据到临床经验逐一现场分享,受到了与会专家一致认可。

中场休息和茶歇期间,专家和听众对前面几个话题还意犹未尽,又进行了一番热烈讨论。第二节在主持人安排下顺利进行,超声内镜是消化内镜现阶段最热门的话题,来自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单宏波教授发表题为《EUS介入治疗在梗阻性胃肠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主旨发言。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他们在超声内镜介入领域所做得大量工作,尤其是颠覆性地将双蘑菇头支架应用于胃肠吻合、肠肠吻合实践,微创、可靠、安全、迅速的解决了患者胃肠道梗阻的问题,将现场氛围带入新一轮高峰。

随后,我院消化内科李初俊就《内镜下肠内营养通路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展开演讲,他将肠内营养通路的重要性、选择方式、建立细节以及后续效果娓娓道来,强调肠内营养的重要意义,大家听得饶有兴致。

最后出场的是我院消化内镜科孔宪和副主任医师,他带来了《内镜下消化道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从食管到直肠,全胃肠道无所不涉及,结合具体应用实例,提供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和操作经验,与会者表示受益匪浅。

最后,李初俊主任对此次会议进行总结,并再次感谢了远道而来的专家、同道和幕前幕后辛勤付出的工作者,希望来年花城再聚,一同探索梗阻性胃肠道疾病的新概念、新技术和新研究,共同搭建高层次、高水平的交流平台。